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着眼乡村振兴工作大局,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效率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村企“牵手”探索“兴村”新路径,完成由“帮”向“兴”、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实现了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企业发展三方共赢,为续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贡献民企力量!
着眼“三方联动”抓对接,筑牢活动支撑。一是部门联动抓“早”。制定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做到职责明、任务清、措施实。方案下发后,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立即行动,组织民营企业、行业商会和乡镇商会开展“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行动,确保项目落地生根。二是村企联动抓“实”。组织专业团队,结合优势资源、人口结构情况,出台有针对性帮扶方式,想办法、挖潜力、上项目,开展结对帮扶。目前,164家民营企业与40个脱贫结对帮扶,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10%。三是异地对接抓“准”。充分发挥异地商会作用,号召民营企业投身其中。重点加强与灵川异地商会—南宁灵川商会、灵川黑龙江商会的联系沟通,组织异地商会企业家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把好产业、好项目、好技术引入灵川,带动灵川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坚持“三业融合”抓落实,创优活动方式。一是坚持产业发展与造血帮扶相融合。鼓励民营企业投入并引导下乡结对,发展柑桔种植、家禽养殖等带动困难群众增收。广西正鸿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打造“双燕姐”柑橘品牌,带动周边农户1000名,形成“育种-栽培-采购-加工-销售”的产业发展链,确保农户农产品种得出、销得去;桂林鹏宇养殖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养猪产业,年村委获分红25万元;桂林奔亿农业公司探索“党组织+村集体+项目+农户”的乡村发展新机制,与灵田镇会林村委结对,发展养牛产业,年村委分红9.5万元;九屋至珍茶业有限公司与九屋东源村结对,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使村集体年分红3万元且未来三年以2%的增速递增。二是坚持就业帮扶与稳定脱贫相融合。创新“双靠近”模式促进就业,坚持“以产带迁、以迁兴业”理念,建成靠近场镇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安置点20余个,附近民营企业为搬迁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人均月增收近1000元。
三街富丘生态园旅游有限公司,投入资金4000万元发展高山生态果园10000多亩,为附近村民提供岗位500多个;潭下金山新材料、三街桂康新材料为附近群众提供岗位1000多个,吸纳困难群众400人;公平乡桂泰农业公司租用村民的闲置土地发展食用菌产业,为村民提供岗位600余个,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的愿望。三是坚持企业帮扶与社会扶持相融合。组织县域内各类市场主体参加第24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桂林)交易会,桂林丰茂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桂林红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桂林市灵川县品味鲜食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60余件展品参展;10月24号在灵川县体育馆举办灵川县“万企兴万村”消费扶贫产品展销活动,共有企业23家企业带40余件展品参加了此次展销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桂林银行灵川支行通过“银行+企业+农户”模式,在灵川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2个,开展直播带货活动线上销售农户农产品700多万元。2022年以来,潭下镇、灵川镇、定江等商会参与教育振兴为甘棠教育基金捐款1700多万元,帮助优秀学子和困难学生实现“大学梦”。
细化“三项制度”抓执行,夯实活动保障。一是建立定期联席制度。建立“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行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县乡村振兴局等县级部门和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参与的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存在问题;二是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县乡村振兴局三家联合成立“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行动督查考核工作组,按照结对帮扶要求制定专项工作考评标准,坚持每半年分片区开展一次考核考评活动,督促企业和结对村大力实施帮扶行动;三是建立工作奖惩制度。督导组定期到各乡镇督导“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了解各乡镇示范点的创建情况,积极宣传“万企兴万村”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表彰行动成效明显、带动示范作用好的民营企业,在金融贷款、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与倾斜。
(供稿人:阳桂珍,赵金云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工商联,灵川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