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域生物多样性发展行动”在上海启动
2024年11月7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发会)和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文新院)共同发起“厂域生物多样性发展行动”,同期举办厂域生物多样性主题研讨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一行与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化新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段勇等进行交流
首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与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化新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段勇就共同发起“厂域生物多样性发展行动”、开展生态文明讲座、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课程设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段勇对周晋峰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周晋峰对上海大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并表示肯定和赞赏。双方就“厂域生物多样性发展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课程设置等议题达成共识,争取2025年9月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在上海大学开课。
据介绍,今年起欧盟绿色生态关联法规的出台步骤明显加快,随着CSDDD的颁布,欧盟惩罚机制细则出台,从供应链尽职调查角度,欧盟借助对欧盟内企业及管理团队涉及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双重惩罚机制的构建,剑锋直指全球供应链企业,这对中国出海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而我国企业对此普遍认知有限、准备不足。面对欧盟未来开出的大额罚单,受一些国际不确定性政策影响,预防漂绿、解决供应链企业从“买家合规要求”到生物多样性的竞争能力缺陷已不是企业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餐后甜品”,而是直接关系企业全球定价能力、利润、市场拓展成本的“战略工具”。
厂域生物多样性主题研讨会现场
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协助出海企业突破欧美软性贸易壁垒,提高定价能力,为企业提供“简单、经济、高效”的出海战略工具。与之相关的突出现状是,基于当下欧盟发布法律法规的国际强竞争场景,中国企业在对外构建并表达“自证逻辑”,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相关报告在“生物多样性”这一核心课题方面的缺失和实践数据缺乏,被认定为漂绿的风险飙升。本次由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联合发布的“厂域生物多样性发展行动”,是国内首次提出以企业厂域为单位进行生物多样性发展的模式,使企业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将既有财务中的成本项转化成为对企业的高价值的贡献。企业将获得ESG报告内容质量大幅提升、将成本项转变为有效资产价值管理工具、应对欧盟法规与漂绿治理认可乃至加强国际定价能力等多重收益。
厂域生物多样性主题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化新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段勇先生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秘书长吴华女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先生、自然解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励京娜女士、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副总裁周璐先生先后进行了主题发言。
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秘书长吴华教授以欧盟生态法规日趋严厉为切入点,明确提出中国出海企业即将面临来自绿色生态方面的重大压力。企业需特别重视“去漂绿化”的工作,提出了从风险规避到降本增效再到资产增值的整体发展路径,同时总结了以“战略、逻辑、数据”为核心构建出海企业风险防控体系的“六字箴言”。
厂域生物多样性主题研讨会现场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先生对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提出的“厂域生物多样性发展”模式高度认可,并基于绿发会之前成功推动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被第六届巴黎和平论坛组委会遴选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7大解决方案之一为例,认为“厂域生物多样性”有望获得更高的国际认可度。同时,周晋峰先生就生物多样性足迹、国际供应商生物多样性责任要求等概念向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分析。
森林碳汇开发项目签约现场
自然解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含光素问创始人励京娜女士从分析国内ESG报告的视角,现场以国内一光伏技术上市企业2023年度ESG报告为案例讲解了厂域生物多样性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用最小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同时解决环境与人权压力的证据体系。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副总裁周璐先生在发言中指出,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是欧盟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趋严,CSDDD法令的发布不仅规定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尽职调查义务,更构建了对未能遵守相关规定企业的惩罚机制。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体系的公司,必须提高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加强供应链管理,以避免受到法规的制裁和“漂绿”质疑。
(供稿人:刘景 中国绿发会生态环境专项基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