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下港镇的泰安市栗欣源工贸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一片忙碌。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板栗果肉粒大饱满,色泽金黄,如同一颗颗滚动的“金疙瘩”,为当地乡村产业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栗香”。
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近年来,山东泰安聚焦乡村振兴领域重点任务,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培强特色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持续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
(车间工人正在包装板栗.秦浩摄)
“我们去年保鲜板栗加工出口4236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实现出口销售收入902万美元。”公司总经理倪庆军介绍,通过板栗种植加工,目前种植合作户已达2800余家,同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百余人,带动农民增收 400万元。
金黄的板栗,火红的番茄,都是秋季丰收的颜色。在肥城市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智慧蔬菜种苗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他们培育的“泰山番茄”四大系列品种。“我们现在培育的泰番4号是果菜兼用番茄,耐寒强、风味好、产量高。”技术人员说,其中泰番3号还获得过2024中国种子大会“好吃番茄”金奖。据了解,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是山东农业大学与泰安市政府、肥城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优质品种番茄产业化项目,主要进行泰山番茄种苗繁育、销售和推广。目前项目一期主体建设完成,截至今年九月底已完成200万种苗销售,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产2.2亿株全国一流的番茄种苗。
林上硕果累累,林下“黄金”遍地。在位于岱岳区的泰尚黄精产业园,黄精智能工厂清洗、蒸烤、包装全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行。被誉为“林下黄金”的泰山黄精,被统一深加工成不同的品类,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餐桌,成为养生伴侣。山东泰尚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倩介绍,目前公司已推出黄精丝茶、黄精胶、黄精面条等90多款新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年产值可达6.2亿元。
(泰山黄精加工流水线.秦浩摄)
岱岳区天平街道的耿庄村是远近闻名的黄精种植基地,全村共发展黄精种植3500亩,有20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一亩地平均收益10万元。通过黄精三产融合,耿庄村逐步实现由“空壳村”到“致富村”的转变。
乡村振兴项目依托农业但不局限于农业,多产联动同样发挥巨大带动作用。近日,2024泰安金秋消费季暨“食安公社杯”山东炒鸡大赛启动仪式在泰安新泰市举行。一盘属于乡间的风味炒鸡,“炒”火了当地文旅热度,带动产业经济壮大。
借助炒鸡赛事,新泰打造养鸡—加工—生产—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体系,同时聚焦粮油、畜禽、蔬菜、林果“四大主导”产业,蹚出了一条农、文、旅、全链条融合发展之路。目前,新泰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80家,建成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0个,带动23.8万农户增收致富。
(新泰炒鸡大赛.秦浩摄)
绿野青葱、碧水环抱。在东平县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的鹭鸟栖息玩耍,一派生态和谐景象。据了解,稻屯洼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自建成以来,经环保部认可年消减COD384.74吨、氨氮4.84吨。2019年改造后,该工程可日处理县污水处理一厂、二厂尾水5万吨,已成为集减排、科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项目。而在湿地公园不远处,东平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游人如织。东平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项目东区主要建设智能温室、林果种植、林下露营、生态渔业等,西区则依托稻屯洼独有景观,构建藕渔共作、稻虾共生的绿色生态农业。“对园区内产业,我们采取‘租金+分红’方式与经营单位进行深度合作,预计年收入可达1.6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0余人。”东平湖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孙飞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泰安聚焦乡村振兴领域重点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狠抓落实。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53.12亿元,同比增长9.19%;打造党建引领示范区、乡村振兴融合区、齐鲁样板先行区,新建省级片区4个、市级8个;壮大特色产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4%,居全省第三位;加快“龙头企业+腰部企业+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家、53家。(供稿人:秦浩,张汶宁 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