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心和各位师傅的培养,我也成长不了这么快,这下努力更有方向了。”
谈及被授予公司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感受,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生产支持中心装备研究所青年员工李振亚腼腆地说。凭借对科研的热爱与钻研精神,他入职两年就成功完成并发布了课题“I-Nodal V1节点数据下载装置的研制”,在公司青年科技论坛上荣获一等奖。
近年来,装备研究所始终秉持着“服务青年、服务一线”的双重使命,通过“筑梯引路”和“担责砺才”,为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搭梯子 构建多元平台“育苗”
送外培训,共建交流,专家授课,成长分享……
在装备研究所,多元化的培养方式让青年员工的成长之路无比充实。
装备研究所16名员工,有7名都是近三年新分大学生,针对青年员工的成长,该所不断探索,构建形成了“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交流、示范岗引领、师带徒培养、互动式历练”等一系列的成长“组合拳”。
近两年,他们先后外派9人次到科技研发中心、胜利分公司仪修中心和中心仪器运维大队、特种装备大队等进行挂职或学习,要求每个人“带着问题去,带着经验回。”再通过人人上讲台把学到的知识共享,达到快速“育苗”的目的。
对此,所长朱玉雷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要舍得把青年员工“放出去”,看似损失了一段时间的“岗位时间”,实则收获了可能在岗位上几年也学不到的成长。”
从胜利分公司学习归来的李振亚,“实战”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他在提升项目设备交接工作效率上想点子,采用下载装置自动备份功能将回收数据同步备份至NAS磁盘阵列,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并大幅减少了服务器运行压力,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安全。
压担子 扎根一线沃土“拔节”
“师傅,这些节点刚刚清洗过不久,有部分节点表面还沾了点水气,会不会是水吸收电磁波,影响了天线的接收?”
在《基于RFID技术的节点仪器管理系统开发》测试现场,徒弟马浩哲的一句话让师傅韩文明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那几天,现场测试环节总会有部分识别率达不到预期。大伙研究了半天也没找到具体原因。马浩哲的一句话,让节点通过通道门时识别率一下子提升到100%。“你小子行啊,观察力和思考力都不错。”
韩文明拍拍马浩哲,一幅“师傅捡到宝”的表情。
为了让术业有专攻,努力有方向,装备研究所将青年员工按所学专业和本人意愿分别编入机械、采集、节点和软硬件4个攻关团队,与技术骨干结成师徒对子,要求师傅们不仅要带干科研项目、还要带着徒弟深入生产一线,熟悉各种作业环境、了解野外勘探原理,通过实操历练快速“拔节生长”。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我们科研人员的根,还是要扎在一线。”
作为青年们的“老大哥”,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公司专家,深耕物探装备研发几十载的节点团队领军人物吴学兵深有体会。
给位子 聚焦研发主责“收获”
“每名青年都是潜力股,要让他们有更大的成长舞台。”
装备研究所统筹科研资源配置,通过自荐、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贤任能,让更多80后、90后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走上科研项目首席的岗位。
2024年5月,国家强制用电子雷管全面替代地震勘探领域电雷管,现用的遥爆系统不能起爆电子雷管,工业用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又无法接入地震仪器,装备研究所得知情况后,就迅速把电子雷管通用起爆器的研制提上工作日程,项目首席由吴青松担当。他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野外勘探的优势,不断探索、改进,最终研发成功并推进了多轮的试验和生产应用,为今冬明春大规模生产做好了准备。
目前,该所共有1名80后担任项目负责人,3名80后担任技术首席,2名90后担任技术首席,并有两名青年员工经过历练走上了管理岗位。
在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同时,该所的科研项目也屡获突破,研制的I-Nodal V1节点下载单元较以往模式提高3倍效率,I-Nodal V2节点已实现技术助力外部创收,电子雷管起爆器已完成研制和生产试验,节点布放车经测试40秒内可布放1道节点,在适宜区域将大幅提高节点布放效率。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在新一天的工作开始之际,青年员工李广辉自信满满的在日志上写下这么一句话,他相信,这又将是一个收获和提升的一天。(供稿人:杨莉,宋梦馨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