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照耀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兴隆镇的大街小巷,街道干干净净,两边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垃圾桶,摊贩们都在划好线的摊位上摆放货物,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手持扫帚、垃圾夹和垃圾袋,踏上了清洁征程,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背街小巷要仔仔细细地看一遍,不要放过任何一处垃圾”,在开展“红色星期五”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时,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啸提示道。为了进一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给村民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11月4日,该镇组织全体干部积极投身到集镇环境治理行动中,打响了一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
据悉,此次活动共有50名志愿者覆盖了8个主要路段和2个重要河段,共同为这个集镇的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街头到巷尾,从河岸到市场,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需要清理的角落。在主要街道上,一些志愿者手持扫帚和簸箕,专注地清扫着道路两旁的落叶和垃圾。他们的行动吸引了过往村民的目光,不少人表示赞许,并且开始清扫自家门前的垃圾。在麟溪河道边,一组志愿者穿着胶鞋站在河水中,用夹子和网具清理水面的漂浮物。尽管河水已带有寒意,但他们的脸上依然保持着坚定和满足的神情。河道清理不仅恢复了水体的清洁,也有助于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看到清洁后的街道和河道,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我们不只是在清理垃圾,更是在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志愿者王伟说道。家住路边的群众看到干部开展环境治理,也相互商量着回家打扫卫生,一位在家门口晾晒山茶籽的大叔略带歉意地向工作人员说到,“一下没在意,山茶籽就被风吹到马路上去了,我这就打扫”,在干部和大叔的共同行动下,很快就归置好了晾晒的山茶籽。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清洁更是一种环保意识的传递,许多参与的志愿者在行动结束后表示,他们将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昔日脏乱差,如今美如画。这种改变正是兴隆镇开展河道、巷道综合治理的成果展示。近年来,该镇全面推动落实河长制,将全镇河道治理管护作为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河道治理管护长效机制,指导各村将房前屋后的小河流、水库塘堰整治与共同缔造有机结合,动员党员群众齐参与,通过疏浚清淤、垃圾清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持续扮靓乡村“颜值”。
看到大家的行动,老百姓也是一阵感叹。一位坐在路边家门口地老奶奶说:“这样的活动还是要经常搞搞,老人行动不比政府里的年轻人,有你们在,环境卫生整理起来就方便多了。”(供稿人:吴懋卿,汪静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兴隆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