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有重量的。在重要时间节点,不禁让人回顾昨天,更让人立足今天、展望明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从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起步至今,芦淞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爬坡过坎、砥砺奋进。
“航空新城”、“服饰名城”、“商贸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芦淞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创业创新创优的动人乐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75年来,芦淞旧貌换新颜。芦淞进阶的过程,就是芦淞出彩的过程。说到底,就是解题破局的实干过程。在这里,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形成了芦淞人敢想敢干、敢打敢拼、敢闯敢试的精神特质。拼经济,激发创新活力如果说发展是第一要务,那么项目就是第一支撑,产业就是第一品牌,效能就是第一保障,创新就是第一动力。而串联这些要素的,正是实干。新中国成立后,芦淞作为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先后创造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地面燃气轮机等10余项航空工业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芦淞从马路市场起步,大力发展区街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作为株洲航空产业、服饰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芦淞区坚守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为基,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芦淞衣,天下服”,也许你身上穿的服饰就来自湖南株洲。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地、湖南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集群,经历40年发展积淀,从小摊小贩到产业集群,不起眼的服饰在芦淞被做强做大。2020年,株洲服饰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芦淞产业规模达700多亿元,占比70%,为湖南服饰(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芦淞力量”。
何以最芦淞,领跑更精彩。芦淞的航空产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全国首款油电混合动力通用飞机、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山河SA750U成功首飞;自主研制的民用涡轴发动机AES100获颁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通航运营能力稳居全省首位。图片芦淞通用机场特别是今年7月5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专题调研航天航空产业发展,对芦淞寄予厚望。从“起飞”到“腾飞”,芦淞书写着航空报国新篇章。一个个数字拔节生长:2023年,芦淞区GDP达到474.9亿元,排名全市第3,较“四经普”上升1位;2024年1-9月,芦淞区GDP增长6.1%,增速排名全市第3,为2021年来最好成绩。特别是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同口径增长16.2%,在县市区中一马当先,全市排名连续两年上升;2024年,芦淞区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在全市一季度打造“三个高地”竞赛评比中夺得单项冠军,净增“四上”企业17家,排名株洲市城区第一。因为实干,芦淞既有志气,也有人气,更有底气。强党建,写好基层治理大文章“尚贤者,政之本也。”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党的十八大以来,芦淞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坚持人往基层走、事在基层办,不断强化保障、加大投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近年来,芦淞区“三长”联动促治理、董家塅街道连片式物业管理、淞亿小区无物业老旧小区管理、文艺巷商圈联盟4个典型案例入选“2023年全市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道)两新综合党委全覆盖,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优选25名两新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有效避免了两新党组织“边建边散”的问题。近三年发展两新党员210名,将385名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重新纳入管理。聚焦商圈楼宇党建,将“红商圈”建成全省首家商圈“一件事一次办”专区,并成功入选省级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的都市商圈项目。今年,芦淞区运用“134”工作法,即“一核三点四行动”,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城中村、无物业小区、工业园区”三大基层治理难点,推动龙泉、白关等重点地区实现从“粗放式”到“精细化”,从“局部治理”到“系统治理”,从“被动型”管理到“互动型”治理的华丽转身。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芦淞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持续高涨,为芦淞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惠民生,捧出真情意优势的经济主场,强力的产业集聚;精致的城区结构,精细的城市管理……芦淞区取得的经济社会的所有成果,由芦淞民众共建,更由芦淞民众共享。医疗服务下沉与细化——“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文旅活动惠民润民——芦淞市场群品牌服饰广场秀、贺家土夜市节、文艺巷中秋游园会等,助推了芦淞文旅出圈出彩。15分钟生活圈不断完善精细——曾经杂乱的农贸市场变得“高大上”,曾经寥寥无几的小区微公园如今“遍地开花”,曾经的老厂房变身创意空间……城市的温度,不断升华,不断凝聚,不断弥漫!农村涌现新农人。芦淞区因盛产白关丝瓜闻名全国,白关丝瓜率先成为摘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双认证”的蔬菜类农产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株洲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农产品之一。从单纯的种瓜到种风景,从卖丝瓜到卖丝瓜月饼、丝瓜面膜,白关镇的农民向新农人转变。年轻人在这里做起了带货直播、导游,开起了民宿、农家乐等,为乡村振兴输入了新鲜血液。芦淞区顺势而为,丰富航空小镇、服饰小镇的文旅元素,加快推进芦淞·1937文创产业园项目,加快大京风景区开发。通过举办湖南省服博会、株洲航空嘉年华、白关丝瓜品牌推荐等重大活动,擦亮“航空新城、时尚芦淞”品牌。在75年芦淞发展的长河中,像这样的“芦淞范”还有很多。75年征程,我们可以感知芦淞区勇于改革、善于突破的创新;我们可以感受芦淞区敢为人先、锐意争优的担当;我们可以看到芦淞区和衷共济、荣辱与共的团结;我们也可以感叹芦淞区为民爱民、勤政务实的公仆意识!城乡迎来巨变,产业挺起脊梁。如今的芦淞,正汇聚更多产业能量,承担起更多区域功能,担当实干,勇创一流,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芦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供稿单位:株洲市芦淞发布委宣传部株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