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肥城市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县域示范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各地依托自身资源和特点,走出了一条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产业振兴
南部现代农业先行区、中部绿色协调共生区、北部地企融合发展示范区……石横镇不仅是肥城的工业重镇,更是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近年来,石横镇党委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全域规划,精心布局三大片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走进石横镇泉胜村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车间,智能化流水生产线上的玉米正经历脱皮修整、清洗蒸煮、冷冻塑封等一系列精细工序,最终远销全国各地,实现了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
“过去,玉米是按斤卖的,如今,我们按穗销售,一条玉米产业链让乡村振兴挺直了‘腰杆子’,也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的新路径。”泉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元荣说。通过种植、加工鲜食玉米,泉胜村不仅自身发展壮大,还带动了周边4个村庄加入这一产业,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每亩土地收入增加了1200多元。
农村是一片充满无限希望的田野,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肥城始终坚守党建引领的核心地位,通过产业振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
支部领办合作社是乡村振兴中实现致富增收的抓手。村党组织要抓住解决农村问题的“牛鼻子”,成为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的引领者,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纽带,实现共同富裕。
在老城街道河口村的河兴农业专业合作社草莓大棚里,翠绿的草莓植株整齐排列,果实累累,农户们穿梭其间,仔细检查草莓的生长情况,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即将成熟的草莓,将成为他们可观的收入来源。
“自2022年我们村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以来,每年都给社员分红。通过发展草莓、葡萄、玉米等产业,2023年我们合作社的经营性收入已经突破了100万元,提前一年实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吴业松说。
截至目前,肥城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1888家,社员总数达到8.5万人。肥城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
这188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就像一颗颗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种子,在广袤无垠、肥沃丰饶的桃乡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们的涌现,不仅为乡村田野增添了无限生机,更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
走进潮泉镇泰山·桃花源景区,初冬的景致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缓缓在眼前铺展开来,远处的山峦在初冬的阳光下显得柔和而深邃,小鸟掠过水面,或是停留在枝头,为这宁静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气。泰山·桃花源项目作为潮泉镇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和辽阔的发展蓝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注入不竭动力。
据了解,该项目由泰山文旅集团、山东世外潮泉有限公司及浙江绿城集团强强联手,规划面积高达1.4万亩,划分桃源生活服务、文旅休闲、齐鲁健康产业3个功能片区,巧妙地将民宿、颐养之家、颐乐学院、书画院、露营基地、康复医院以及老年大学等多种设施融为一体,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服务和体验。
泰山·桃花源项目的入驻,为潮泉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样板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与村集体、群众紧密相连,构建了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村企联建的创新模式,成功流转土地5000余亩,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增收便轻松突破15万元。同时,各村合作社积极为项目提供用工、管护等全方位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难题,更显著提升了村集体和群众的收入水平,真正实现了联农带农、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景。
肥城,这座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厚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探索文旅融合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将自身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
走进孙伯镇五埠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古朴宁静的乡村画卷。石台、石磨、石碾等古老元素随处可见,一座座用石头堆砌而成的乡村院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宁静。在这里,“非遗工坊”、精品民宿、影视基地、美食胡同等现代新兴业态,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伙大门景区更是以其“门中有门,院中有院,巷中有巷”的独特建筑风格成为了广大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依托资源禀赋,五埠村大力发展以“石路石屋石碾,古香古色古韵”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创新探索“党性教育+乡村旅游+研学写生”文旅融合发展路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孙伯镇五埠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逐步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的特色振兴之路。
肥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生态景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将这些自然资源融入文旅产业中,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在湖屯镇西杨片区的广袤田野上,有一片与众不同的试验田,那里正孕育着农业创新的希望——黑小麦试验田。试验田里,一排排黑小麦植株挺拔而茁壮,西杨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尹彦明细心观察黑小麦的生长情况,以确保黑小麦得到最优的生长条件。
曾经,湖屯镇南部的六个相邻农业村因“各自为战”而陷入实力薄弱、增收困难、发展劲头不足的困境。然而,这片区域却拥有着交通便利、高效农业基础良好、资源可连片开发等多重优势。
为了打破困境,湖屯镇决定从零开始,高标准打造西杨片区联合党委,将党组织和经济组织紧密联合起来,携手开发优势资源,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片区内规划了粮食种植、采摘观光、大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一轴四区’产业盘,通过资源联动实现了产业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目前,六个村村集体收入都达到了十万元以上。”尹彦明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肥城通过联合党委的创新实践,将多个村庄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组织框架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乡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而在边院镇北部山区特色农业片区联合党委的蓝莓全链条产业圈中,一栋栋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株株蓝莓树郁郁葱葱,展现出勃勃生机。一个集蓝莓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正在蓬勃兴起。
边院镇是肥城行政村最多的乡镇,村情复杂,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北部山区的薄弱村,一度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瓶颈”。边院镇结合各村实际,从产业振兴入手,紧抓“联合”这个关键词,通过土地集中利用、规模化整合,组建了北部山区特色农业片区等五个联合党委,开启了“跨村联建”的初步探索。
“之前,我们这里发展面临着党建引领弱、资源要素散、主导产业缺的‘三大难题’,但自从北部山区特色农业片区联合党委成立以后,我们引导薄弱村抱团发展,实现了帮扶一体化、效益最大化、发展区域化,形成了互补共赢的发展局面。”北部山区特色农业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马传力说。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热度高涨,村民生活富足和谐……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肥城已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彰显地方特色的富民强村产业。展望未来,肥城将继续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县域示范区,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供稿人:纪宗玉,宋明志,王姗姗 山东省肥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