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缘,皮麦沙漠公路如同神奇的黑丝带,蜿蜒伸展,连接起了希望与远方。今年8月,公路98公里处建起了一座由白色板房组成的营地,恰似镶嵌在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这里是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SGC2106队驻地,是石化物探人的家。
“叶城-皮山区块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是我们队在麦盖提-莎车、达温诺尔地震项目之后,与内蒙古万创实业集团展开的第三次合作。我们要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为甲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SGC2106队党支部书记雷云刚在进驻沙漠第一天的大会上,目光坚定地说道。这几年在外部市场的打拼历程,让队上的每一位员工都深深懂得了闯市场的艰辛与不易,那是无数汗水与挫折交织而成的。
炮班员工采用电子雷管爆破,安全方便
11月7日清晨,推路组长郝建智乘坐越野车前往工区。冬日暖阳照在金色的沙丘上,沙丘上甲虫、狐狸、野兔以及员工们留在沙丘上的脚印,已被风吹得毫无踪迹。
“冬天的沙漠还好,风少。刚来时,40度的高温和3天一次的沙尘暴恶劣天气。”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郝建智说。
从空中俯瞰,工区内炮排线和排列线纵横交错,形成了密密麻麻的网格状,像围棋棋盘。郝建智说,20多台推土机就是他手中的棋子,通过奥维地图精确定位,合理布局,完成每天的推路任务。现在他们已推路4400多公里,相当于从新疆和田到山东青岛的距离。
工区位于和田地区皮山县和喀什地区叶城县境内,沙漠起伏较大,最大落差达50m左右。虽然沙丘起伏不是很大,但是潜水面深达20多米,项目设计井深平均32米,这给钻井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钻井前期,皮轮钻机的日平均钻井数不足15口,项目经理赵中跃和班长张爱民心急如焚,积极寻找应对之策。
为提高钻井效率,他们成立了以队班子、班组长和后勤供应人员组成的攻关小组。小组成员每日在钻井现场全天带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总。每晚在“碰头会”上提出问题,队班子随即讨论解决方案,特事特办,以最快速度解决了人员、供水、井监以及包药工分配问题,切实保障生产。在钻机分配方面,他们由原来的两台钻机合干一条线,调整有实力的钻机单干一条线,钻井日效由800多口提升至最高产1700多口,确保了钻井日效。
采集生产后,针对工区沙丘起伏剧烈、激发通讯不畅的情况,他们投入一体式通讯天线塔传输系统,提高激发通讯距离,形成覆盖全区的有效生产通讯系统,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夜晚,隆隆炮声在空旷大漠间久久回荡。对常人而言,地震队炮声可能意味着惊扰与不安,但对于物探员工来说,这是他们倍感幸福的“入眠曲”。在艰苦单调的沙漠环境中,正是这炮声,代表着项目在稳步推进,让他们内心充盈着一种别样的欣慰。
炮班的兄弟们无疑是这“夜曲”的创作者,炮手小牟和辅助工小张背着沉重的爆炸机,在连绵的沙丘中行进。正是在这走三步滑一步的蹒跚足迹里,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一次次的激发,地震波信号冲破地层的封锁,让物探人接收到来自地下几千米深处的神秘讯息。
叶城-皮山项目是SGC2106队首次施工的全沙漠地形工区。在这里,队员们吃的是沙拌饭,床上也总是覆着一层沙,车辆误陷更是频繁发生。他们从初见沙漠时的兴奋,逐渐陷入被单调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折磨的沮丧,最后又积极进取、奋勇拼搏,努力战胜困难。每当遇到难题,赵中跃就喜欢望向工区南部那几颗稀有的胡杨树,仿佛从中能汲取力量。
胡杨金黄的枝叶在阳光下闪耀,为单调的沙漠增添一抹亮色。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胡杨与找油人相互守望。胡杨以其坚韧的身姿扎根沙地,千年不倒。找油人在胡杨的注视下穿梭,他们带着希望与决心,如同胡杨般执着。胡杨为找油人抵挡风沙,见证他们在这片荒芜中挥洒汗水,找油人的拼搏也赋予胡杨新的意义,二者交织成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共同书写着沙漠中的传奇。(供稿人:张广虎,刘新楠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