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山东肥城:看安驾庄镇洼里村的“破圈秘籍”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1-29 17:12:03
摘要: 山东肥城,看安驾庄镇洼里村的“破圈秘籍”。

初冬时节,踏入山东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一幅幅美丽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乡村小道平坦而洁净,农家院落舒适而雅致,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四年。安驾庄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产业振兴实现百姓富

生产线上机声隆隆,设备全线运行,机械零部件产品泛着银光有序产出,这是记者在洼里村园区内看到的喜人场景。

时间往前回拨至2010年,当时的洼里村是一个无项目、无产业、无家底的“三无”薄弱村,大多村民靠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村子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上访告状问题频发,人心涣散,村集体欠账高达524万元,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如何维护村庄和谐稳定?这可把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太钢愁坏了。

拔除“穷根”,才能实现振兴。为了扭转贫困现状,新一任村“两委”从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起。立足村情寻出路,决定盖厂房、建园区、上项目,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养家。

要想建立园区吸引项目落地,基础设施是关键因素。当时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阴雨天泥泞不堪,大型的客车货车无法通行,于是村“两委”决定边修路边建园区。刘太钢就用自己的房产抵押贷款,全部投入到园区建设上,不到两个月,就铺完了村内外13条街道、近40华里的水泥路。

道路修通,园区建起来之后,如何引进项目落户洼里成了最大的难题。为了引进大企业入驻,刘太钢等村“两委”干部先后到北京走访祥泰服饰37趟,最终项目落地,一期投资就将近7000万元。如今的洼里创业园区占地540多亩,建设十余年以来,园区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随后润德工贸、晟和制衣、螺纹管加工等项目先后落地洼里园区,整个园区年产值超过两个亿。

一个不起眼的村庄,缘何能吸引37家企业在此“扎堆”?

村党支部大胆探索,成立锦城伟业物业公司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日常维护、保洁等服务,营造舒适的营商环境,吸纳富余乡村劳动力,帮助200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上岗就业,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促进集体增收160余万元。

种田也可以无人化。这不是天马行空的臆想,而是已然成为现实的存在。

据悉,洼里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耕地面积5600亩,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进厂当工人,村里耕地就出现了闲置的问题。于是,洼里村结合村情实际,整合全村4000余亩土地,通过小田变大田、田埂截弯取直、合理布局田间道路、沟渠,浆砌路肩、铺设碎石路面等方式,探索集体经营“一块田”。

洼里村还依托“一块田”的自主优势,积极承接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新型种植课题和专利技术,发展了无人农场、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不仅丰富了土地利用业态,更拓宽了增收渠道、壮大了集体经济。据统计,洼里村“一块田”亩均收益能突破1000元,仅此一项,集体每年可增收400余万元。

项目“加速跑”,服务“快准好”,产业“节节高”。如今的洼里村,一产二产三产蓬勃发展,村强民富环境美,强筋健骨后的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4700万元,人均年收入过3万元的群众比比皆是,实现了户户有工人、家家有钱赚的目标,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人才振兴保证后劲强

园区建起来了,企业引进来了,如何吸引外出人员返乡投资,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我之前在外地打工,听说家里建了厂,我就回来了,带孩子照顾家里也比较方便。”正在工作的刘大姐说,车间采取“计时+绩效”方式发放工资,员工可随时调整工作时间,实现家门口就业、多方式增收。目前该厂房已吸纳500多人就业,主要以脱贫户、留守妇女为主,每月平均工资可达3500元。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村两委决定先筑巢引凤,以建设标准厂房为突破口,让外出务工人“能回来,回来好就业”,建立“新农人”、返乡创业者等培养链,更广泛凝聚了全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创业的力量。

泰安市创亿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介绍道:“现在回乡办厂很方便,合同一签,村里帮忙招工,物业负责保洁,员工吃饭有统一食堂,企业只需交租金、交税,专注于生产、销售就行,而且今年我们产值预计可以过千万。”

“我们运用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检、气象监测等技术,通过5G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生物成长情况。”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陈国庆正在洼里村机器人农场对小麦产业问诊把脉,为村“两委”干部、种植能人“面对面”授课、“手把手”教学、“点对点”指导服务,据悉,洼里村通过引进高校高层次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近年来,聚焦乡村振兴,洼里村始终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吸引各类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到村任职。截至目前,洼里村回引在外优秀人才17名,引进返乡创业项目13个,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带动村民就业320余人,优选2名返乡人才在分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同时吸引了来自辽宁、新疆、浙江、甘肃等地21人来到洼里创办了畜牧养殖、新材料、汽车散热器等产业。培树了肥城市五羊农牧有限公司聂升华、山东宝德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刘德锋等一批返乡创业任职先进典型,引导更多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就业,让“能人返乡”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畅树村风正

“德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的心中。在洼里村的孝德街里,一面面墙壁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以墙绘的形式默默讲述着中华民族二十四孝的故事,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对孝道的尊崇与实践。

二十四孝之一的割股疗亲的典故就发生在清朝的洼里村,乾隆年间,刘子乐割股疗亲,光绪年间王膺符尊师重教,清后期李氏以子命换叔命,抗日战争时期聂尚胜、聂占更英勇就义,解放战争牺牲的聂升占、聂传齐、聂修柏、梁立勤、李元亨五烈士,当代梁兴义遗体捐献以及刘刚的救死扶伤,一代又一代,这些具有家国情怀的洼里人不但让农耕基因传承下来,更让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创业文化源远流长。

泰安知县程志隆在编修县志时,将刘子乐的孝义事迹写入《泰安县志》,并“赞之以碑文,赐之以对联”。在刘子乐的事迹熏陶带动下,洼里人的孝义行为蔚然成风。

踏入长达120米的孝德街,一幅幅色彩鲜艳、构图精巧的墙绘让平平无奇的白墙活了过来。这些墙绘作品,以中华传统二十四孝为主题,以新二十四孝标准等孝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精心手工绘制,“浓墨重彩”地“讲述”着孝德标准。

从“孝感动天”的虞舜、“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涌泉跃鲤”的姜诗,到子女陪父母散步等现代家庭的温馨画面,绘画师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定格在墙壁上,让跨越千年的孝心和温情传递给每一位驻足观赏的行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洼里村紧扣孝德文化,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家庭为单位做好德孝典型评选推树工作,拥抱新的孝德理念与实践。自2011年起,广泛开展“孝老爱亲模范”“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婿”“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先后有321人村民受到表彰;建设家风家训展示长廊,精选32户好家风好家训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宣传栏、四德榜进行精神激励,号召群众崇德尚礼、孝老敬亲,积极传播乡风、村风、家风文明。

组织振兴实现村魂变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支部强了,干部有威信了,干事就不再难了。

2010年3月,刘太钢被回请任命为洼里村党总支书记。时至今日,他依然能够记起当时前来报到的情景:村部门前的石砖早已破烂不堪,多年失修的墙面上到处都是裂缝,妇女主任脚边是自家带来的“小太阳”,前来闹事的村民在窗户上砸开硕大的窟窿……

“说实话,刚来时,村里想开个党员大会都开不了,100多名党员,通知下去后只来了8个人……”一个没有战斗力的集体是打不了胜仗的,面对眼前这块“硬骨头”,刘太钢意识到,必须要迅速搭建一个务实、肯干、能吃苦的好班子,发挥党建对乡村引领的作用。

刘太钢带着大伙先从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入手,马不停蹄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突出矛盾。终于,问题被慢慢“捋顺”,矛盾化开了,百姓的信任感自然就来了。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为扎实开展过硬党支部建设,提升党支部服务功能。洼里村在原有6个基层党支部的基础上,另外成立3个功能党支部,由工作在青岛的洼里人组建青岛党支部,负责搜集招商引资信息,对外推介洼里,对接洽谈招商项目。园区党支部引导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并给予创业指导、政策咨询、融资服务。项目建设党支部帮助落地项目办理环评立项,工商注册、水电路三通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

村委门口,一张巨大的网格化管理平面图分外显眼,上面细致标注着党员、村民代表、退役军人等身份信息。“身份亮出来,既是为了起到示范作用,也是为了让群众更好地监督。”刘太钢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党员非常支持我们工作,无论任何活动,只要一个通知,一个电话,大家报名十分踊跃,活不愁没人干。”

组织活动、入户宣传走访、化解矛盾纠纷、帮扶困难群众,处处都有党员的身影,一步步积累了村民的肯定和信任,如今,洼里村形成了以村党总支部为圆心、党员思想统一、群众步调一致的同心圆。

生态振兴力促环境美

走进洼里村,只见街道小巷干净整洁,河湖溪流清澈透亮,山涧树木葱郁茂盛,乡村田园生机勃勃,处处展现出文明新风貌。

洼里老村巷道窄胡同多,大大小小的坑塘72个,近年来,洼里村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业更兴、村更美”等方面目标,不断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将一个个臭水沟变成桃花湾、鲤鱼潭、垂钓园,停喷多年的三清泉也重新喷涌出清澈的汩汩甘泉。

村民刘文厅:“改造之后,这条河水色就开始清了,里面的鱼就多起来了,我们拍的照片,人家都说有种欧洲小镇的感觉,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这条河边散步。”

绿水青山是衡量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尺,生态红利是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源泉。洼里村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把玫瑰园、桂花园、民俗园、奇石园等65个景观景点连线成片,利用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将村外的核桃采摘园、桑葚采摘园,休闲农业观光园等13个文旅产业园连接,建成占地1100余亩的山东最大的泰山景观松培植基地。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财富和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未来,洼里村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新路径,不断激活生态价值,让群众吃上“生态饭”,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与群众致富、兴业发展的共赢!

如今,在洼里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处村庄的变化,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每一张笑脸,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

(供稿人:纪宗玉,陈浩,张静 山东省肥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