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2-06 11:53:19
摘要: 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要求。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亮点纷呈,在绿色、能源、基建等领域成绩卓著。“一带一路”建设强调绿色低碳,推动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通过共同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帮助沿线国家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领域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项目,如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能源安全合作。在新能源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与沿线国家正在探索更多形式的能源合作,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合作,推动了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发展升级。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复杂性、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差异性、国际环境与社会风险等挑战和形势。

在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的过程中,机制建设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能源及绿色低碳领域,应重点优化以下机制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一是加强政策对话与协调机制。通过定期的政策对话会议,加强各国政府在能源政策、环保政策以及产业扶持措施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这有助于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绿色低碳项目的实施,减少贸易摩擦和政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平台。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产业协作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共享市场信息、协同研发创新、优化生产布局等方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降低对单一市场或供应商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完善绿色金融和投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通过建立专门的绿色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四是强化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技术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和交流计划,为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绿色金融助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绿色能源和数字零碳产业投资基金等。建立多方风险共担机制,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提供各类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进一步释放投资基金效能,积极推动政府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创投基金,加快促成绿色低碳领域重大合作项目落地。把握“一带一路”机遇,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及基建产业走出去。围绕绿色环保、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积极鼓励与全球范围内产业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开展跨区合作,同时,支持国内新兴企业抱团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支持大型央企、国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承担国际基建项目,推动我国新基建在全球范围“排兵布阵”;搭建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平台,分享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绿地投资模式的最佳实践经验,为更多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站稳脚跟”。通过建立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研发、品牌、服务等各领域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强强联手”,切实增强外资与中资企业在绿色低碳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度联合研发与创新协作。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与挑战并存。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积极应对挑战,更好地把握机遇。一是坚持多边主义,在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时,我国应坚守多边主义立场,倡导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优化合作环境,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为合作项目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通过投资兴业、贸易往来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是进一步通过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和友谊。五是提高规划科学性,注重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加强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项目平稳运行。

(供稿人:梁云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