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陕西筑牢核与辐射安全防线 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2-17 15:34:58
摘要: 陕西筑牢核与辐射安全防线 ,推动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12月16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辐射源安全监管处(核安全监管处)处长汪源介绍,“十四五”以来,陕西省核技术利用、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应用发展迅速,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3316家,在用密封放射源3620枚,射线装置8628台,核技术利用单位数量较“十三五”末期增加71%,在用放射源数量增加11%,射线装置数量增加79%。全省现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07座,线路长度64874千米;广播电台、差转台等电磁辐射设备368台(套),气象和民航雷达24台(套),移动电话基站数超过43.2万个。

牢记“国之大者”,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牵头建立了在省委国安委领导下的省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机制运行方案,发挥机制牵头抓总的作用,推动联防联控、信息互通、齐抓共管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新模式。同时强化顶层设计。以落实国家核安全“十四五”规划任务为抓手,编制完成《陕西省“十四五”核与辐射安全暨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经陕西省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为“十四五”时期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依法监管,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体系。修订《陕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制订和完善辐射类建设项目行政审批、辐射安全监管和执法、辐射环境监测等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实现依法监管全覆盖。紧盯空白和短板,组织开展《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和防护技术规范》《钇-90微球临床应用辐射安全与防护标准》等地方标准研究,辐射安全监管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修订印发《陕西省辐射类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进一步精简资料,优化审批流程,在法定时限内持续压缩审批时间,实现辐射类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从申报资料、办理流程、审批要求全省“三统一”;建立重点项目动态清单,从法规政策、工程选线“三线一单”查询服务、环评文件编制重点等问题入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组织开展座谈交流和预评预审,为电网建设及经济民生重大项目提供环评文件从编制到审批全过程服务,受到企业好评;开展用心用情的便民活动,自2023年以来,共组织辐射安全工作人员上岗证考核241场,考核人数9795名,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严控风险,筑牢辐射安全防线。为进一步加强对涉源单位的辐射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了为期30天的陕西省放射源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实现陕西省内237家涉源单位及来陕作业的28家涉源单位监督检查全覆盖。严肃查处某探伤检测公司非法租借伽马射线移动探伤机,雇佣无资质无上岗证的操作人员,异地违规从事探伤作业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吊销了该企业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坚持严重违法行为“零容忍”。

固本强基,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持续加大国控、省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三张网”,逐步实现全省辐射环境自动站点双备份、人工监测点位、监测时段全覆盖;开展省级监测能力提升年活动,水中铅-210等项目参加国家考核,成绩优秀;参加全国辐射监测实验室间放射性测量和辐射类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均取得“满意”等级;2023年,陕西省12座国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数据获取率为99.9%,排名全国第三。

严守底线,提升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完善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制机制,修订完成《陕西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以省政府名义印发。编制《陕西省辐射事故应急管理手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成员单位联络沟通机制初步建成。严格落实“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原则,全省十二个市(区)全部完成市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制修订。连续3年的绩效评估结果显示,西安、榆林、安康三市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居于全省前列。

下一步,陕西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核安全观为指引,深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聚焦核与辐射安全重点工作,加强全链条全领域安全监管,为美丽陕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