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锁成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提出建设“黄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绿色长城”
内容提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绿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首席科学家董锁成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上所作的《中国西北及蒙古高原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模式及实践》主旨报告,遵循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促进绿色发展”及“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黄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绿色长城建议。系统总结了近二十多年该团队在中国西北及黄河流域、蒙古高原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典型区域坚持不懈地探索把防治荒漠化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包括“六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四层循环经济及大旅游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多个地方应用实践,获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董锁成(右二)及绿链国际基金代表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
2024年12月2日-12月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大会针对全球荒漠化挑战,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为主题,凝聚全球力量共商防治荒漠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大计。
董锁成(右三)及绿链国际基金代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展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绿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首席科学家董锁成研究员与绿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副主任陶宝祥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兼秘书长宋玮、副主任、《中国民商》杂志执行社长张立栋等应邀赴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参加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
在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绿色长城走向世界”和由全球农业发展青年论坛(YPARD)和国际森林学学生会(IFSA)、《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青年核心小组等国际组织主办的“摆脱恶性循环,搭建林业、农业与里约公约的桥梁,共创可持续未来”主题边会上,董锁成做了“中国西北及蒙古高原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模式及实践”主旨报告,提出建设“黄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绿色长城”的建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芳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全球机制项目主任姜佑昌以及沙特国家植被覆盖发展和荒漠化防治中心、福建农林大学、非洲“绿色长城”毛里塔尼亚国家署等机构的代表也作了主旨报告,分享了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绿色长城”以及其它国家治理荒漠化的成功实践和解决方案。
董锁成在绿色长城走向世界边会做主旨报告
董锁成的报告遵循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促进绿色发展”及“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黄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绿色长城建议。系统总结了近二十多年带领该团队在中国西北及黄河流域、蒙古高原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典型区域坚持不懈地探索把防治荒漠化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包括“六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四层循环经济及大旅游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多个地方应用实践,获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董锁成在打破恶性循环,架起林业、农业与里约公约的桥梁,共创可持续未来”主题边会上做主旨报告
2000年董锁成和陶宝祥等参与组织首次三江源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被国家采用实施,目前已建设首批国家公园,园区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17200多名牧民实现脱贫增收,三江源“中华水塔”和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科技支撑黄河水源涵养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建设青藏高原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藏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玛曲县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近25亿元,完成退化草原和沙化土地治理、矿山修复及黄河沿岸阻沙林建设等6大类45个项目,总治理面积63.45万亩,2023年黄河出境流量和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较十年前显著提高,灌草植被逐步恢复,平均覆盖度达45%,遏制了黄河上游干流沿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生态农牧业、生态文旅业和碳汇试点等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增长;主持完成的黄河西岸阿拉善盟沙生植物资源产业化与沙生植物产业规划实施后,开创了阿拉善防沙治沙-沙生植物资源产业化技术研发-创新驱动沙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牧民增收模式,取得了治沙与致富双赢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2023年人均GDP为149973元,城镇化率由2014年的76.77%提升为83.63%,森林覆盖率由7.77%提高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上世纪80年代初不足15%提高到2023年的22.42%;主持完成的通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产业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实施后形成了科尔沁沙地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发产业链示范-沙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结出了丰硕成果,2013-2023年,人均GDP由29847元增长为57056元,城镇化率由43.37%上升为51.9%,森林覆盖率较1978年的8.9%提高到了19.5%,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极重度沙化面积减少了36%。
针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荒漠化防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问题,董锁成提出打一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协同防治荒漠化与绿色循环发展总体战,攻克黄河上游中重度荒漠化尤其是“黄河几字湾”荒漠化重灾区保护与发展难题,推广典型区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成功模式,建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绿色长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基础专项对蒙古高原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近二十年实地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基础,深入研究了蒙古高原土地覆被及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和荒漠化灾害风险,发现受气候变化和蒙古国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近年蒙古高原北部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土地退化严重,荒漠化以及沙尘暴灾害加剧,呈现沿俄蒙、中蒙边境、蒙古国中南部“沿路、沿河、沿湖、沿边”四沿加剧态势。建议推广内蒙古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经验,在沿边境、沿中蒙俄交通走廊、蒙古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及主要矿产开发区共建“四带一区”的蒙古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绿色矿山循环经济示范区;基于团队与俄蒙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共建的中俄古西诺湖生态环境监测实验站和防沙试验基地、中蒙乔伊尔生态实验站及植绿防沙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雄安新区毗邻区定兴生态环境监测站和已有野外站,建立蒙古高原天地空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荒漠化监测预警及防控决策系统,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国际绿色长城。该报告引起了UNCCD等联合国机构和与会国际代表的热烈反响及认同。
董锁成及代表还参加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开幕式、防治荒漠化科学创新、水、能源和金融、土地生命、土地退化与食物安全、防治草场退化等主题边会,访问了联合国环境署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蒙古、沙特阿拉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尼日利亚、美国、喀麦隆、肯尼亚、巴西、土耳其、乌干达等展馆,进行了深入交流。
董锁成,国家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绿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首席科学家,“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
董锁成,国家科技专基础专项重点项目亚欧大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数据整编与空间化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十届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兼世界资源研究分会会长,曾任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居研究网络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京津风沙源专家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区域生态经济与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一带一路及亚欧大陆国家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典型示范模式,提出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城市模式等,在50多个地市应用效果显著,支持建成十多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及旅游示范区。主持完成国家科技基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地方项目近百项。发表400余篇学术论文。获国家及国际科技奖20多项,获得授权8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