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东部中华白海豚种群现状:规模远低于先前估,计生存压力加大
一项针对我国雷州半岛东部中华白海豚的最新研究揭示,这一濒危物种的种群规模比此前估计的要小得多,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该研究于2024年发表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Marine Mammal Science)期刊上,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导,该团队通过长达五年的照片识别调查,深入分析了该区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和生存动态。
早期研究认为,雷州半岛东部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大约有1500头,是中华白海豚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头的种群之一。但是最新研究修正了这一过于乐观的估计。该研究团队通过捕获-再捕模型分析,发现2020年至2023年间,这一种群的非幼豚数量仅在446~481头之间,大大低于早期的估算。这一发现表明,过去有关这一种群规模的评估可能存在较大偏差。
上图:用于识别雷州半岛东海岸的中华白海豚的个体形态特征,包括鳍的形状、背鳍后缘的切口/凹槽以及不同年龄的海豚的多种颜色图案。来源:Lin W, Chen S, Liu B, et al. (2024)
该研究还发现,成年中华白海豚的年生存率在94.2%至96.1%之间,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而幼豚的生存率仅为78.7%至83.7%,明显较低。这些数字反映出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减少可能对种群带来了短暂的缓冲,但随着疫情结束,常态化的人类活动可能又再次对其栖息地造成压力。
中华白海豚是生活在近岸水域的珍稀海洋哺乳动物,具有其独特的颜色变化、显著的个体特征,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近年来频繁的航运、渔业以及环境污染,让这个种群面临着生存威胁。研究团队强调,中华白海豚对人类活动高度敏感,特别是近岸水域的工程建设和船只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尤为显著。
相比传统的线性样线调查方法,此次研究采用了照片识别技术,基于个体特征识别出不同海豚,通过捕获-再捕模型精确估算种群动态。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可靠性,还为未来的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华白海豚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研究团队呼吁,随着疫情后的经济活动全面恢复,有必要对雷州半岛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现状进行重新评估,同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计划。这包括减少人类活动对关键栖息地的干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推动科学研究,为长期监测和种群管理提供支撑。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家机构资助完成。研究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这项研究的成果,引发社会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更多关注,共同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尽一份力。(王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