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一、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的意义和作用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更加呼唤高质量的本国文化产业,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是助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优化文化产品供给,能够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从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其次,打造高质量文化产业能够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国际循环,为经济提供重要推动力。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激发我国消费内需,激发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欲望,与多种实体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创造产业链;同时,优化文化产品供给能够有助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文化产业为助推器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此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农村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环节”,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能够更好激发乡村发展潜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首先,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打造高质量文化产业,能够增加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开辟新的市场领域,为我国创造新的国际贸易收入和经济增长点;其次,文化产品作为引领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能够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推进国家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当前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及问题
当前,在党中央的重视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体制机制做出改革。国有文化产业持续发力,“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创作出品37部影片,在国产影片票房前十中占据6席”,国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其次,以“国潮”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创产业逐渐兴起,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得到发展,成为一支重要力量,这些企业在文化创新、文化宣传、文化价值创造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产品,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公共文化服务产业稳步发展,各地博物馆、书屋、文化咖啡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数量逐渐增加,成为城市热点,不仅丰富了本地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网红景点,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我国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不强,在面对欧美和日韩的文化产品时往往处于劣势;第二,我国目前消费趋势放缓,民众消费意愿下降,人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热情减退;第三,我国文化产品供给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等;第四,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与法律保障上仍有欠缺。
三、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的相关建议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完善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互动机制。进入新时代,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完善文化产业链、升级文化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扩大国际话语权,加快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是更好发挥政府在文化产品供给领域的作用。首先,改革在文化产品领域的监管方式,对低俗文化产品加大打击力度,并课以罚金,对高质量文化产品在保证其基本价值观正确的情况下给予一定便利;其次,政府要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给予一定的补贴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第三,政府应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重视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完善文化产业链,缩小文化要素间的区域差异,以点带面,增强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同时,应发挥各地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服务,重视城乡均衡发展,坚持乡村振兴,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第四,政府应充分重视人文历史,在社会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将文物、考古、历史遗迹等文化遗产进行转化,赋予其经济价值,拓宽文化产品供给的类型与模式;第五,政府应营造良好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击侵权行为与版权盗用,维护良好的竞争氛围,保障文化产业能够在良性竞争中不断发展。
二是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加大创新力度,重视文化产品的质量与价值。首先,加强文化产业内部升级迭代,用现代科技与手段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供给侧与需求侧良性互动,广泛听取公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诉求,使文化产品供给真正迎合民众需求;其次,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引导一般性产品增加文化元素,不仅为一般产品赋能文化价值,同时使文化产品供给与其他产业相联通,延长文化产业链;第三,文化产业上下游畅通,使文化产品供给能够以更直接更精准的方式投入到民众生活之中。利用互联网、云技术、AI产业等科技手段,在线上与广大民众需求相连通,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链;在线下通过多方面宣传与活动,真正深入民众生活,关注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激发民众的消费热情。
三是坚持对外开放,打造开放、国际、多元的文化产业,推动高质量文化产品走向国际。一方面,打造国际品牌,增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链中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在经济之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国际交流路线的作用,加强与沿途国家的文化合作,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高质量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供稿人:梁云凤,于竞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