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将“固沙造林,防护铁路”改为“建立人工植被,防护铁路”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24 18:56:38
摘要:


仅以此文纪念为植物固沙奠定了基础理论的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地植学家、林学家刘慎谔老先生逝世50周年。


“将‘固沙造林,防护鉄路’课题名称,改为‘建立人工植被,防护鉄路’。”这是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地植学家、林学家,我国植物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刘慎谔老先生作为中科院沙坡头试验站包兰铁路防沙任务课题指导,检察工作后明确而正重地提出的改变科研课题名称的告诫,至今己逾60余年。

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条连接起首都与西北的包(头)兰(州)铁路建设项目被列入其中。包兰铁路由银川到兰州段选定走黄河北岸,经中卫、景泰到兰州。这段线路通过腾格里沙漠边缘,中卫西有段16公里分布着格状沙丘。

沙漠又称为沙质荒漠,它与砾漠、盐漠、泥漠等同属于荒漠的不同类型。沙漠为荒漠的一种类型,与荒漠具有同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外,它完全为源自百万年间,历经碰撞摩擦,通过水选和风选,相对稳定的机械组成的沙子所覆盖。干旱少雨加上多风,大风扬起沙尘,成为沙漠有别于其它荒漠类型的独有持征。学者研究揭示出在风力的作用下,沙漠沙粒的移动有‘蠕移’、‘跃移’、‘悬移’三种形式。

当风力达到起沙风速时(距地表2米处风速为4米/秒),表层的沙粒开始移动,沙粒沿地表滚动或滑动,称为‘蠕移’,它的输沙量一般约占总输沙量的1/4。当蠕动的沙粒达到足够大的速度时,移动着的沙粒撞击其他沙粒,粒径0.1-0.15毫米的沙粒,在气流的作用下跃起,受自身重量的影响迅速下落,下落沙粒的反弹和对沙面沙粒的冲击,造成连锁式地沙粒跳跃移动,称为‘跃移”,这是沙粒移动的主要方式,约占总输沙量的3/4。一部分粒径0.1毫米的细沙,在大风中(平均风速为15米/秒)有可能持续悬浮几秒钟,在距离地表不高的地方(10米以下),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后落地,这就是‘悬移’,悬移的输沙量通常只占有几个百分点,有时还不到百分之一。面对如此自然环境,在沙漠中筑路是否可行?又如何保障火车平安通过沙漠?这两大问题似拦路虎横卧在在我国科技人员面前。国际上虽有铁路通过中亚沙漠的经验提供可借鉴方案,但要解决这实际难题,需要从当地试验起步。于是铁道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科技人员在借鉴中创新,承担研究解决这两大问题任务。

担任“包兰铁路的防治沙害任务”指导的是我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林学家,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所长刘慎谔老先生来到现埸指导、检察工作。刘老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曾师从法国著名地植学家B.勃朗喀,并亲自入天山,进青藏高原进行实地考察,是一位积累丰厚科学底蕴的大师,老一代学者。他来到沙坡头现场,不顾炎热的天气,带领着课题组全体到周边进行野外考察,指导大家从观察裸露的沙地上最早出现的一年生先锋植物草本沙米起;到流沙入侵后,环境变化的沙地上,观察流沙上先锋植物半灌木籽蒿和油蒿的出现;再到沙子流动减缓,固定沙丘上继之而来的灌木柠条、沙冬青等过程。刘老先生强调,自然界处于不停息的运动中,有机体与环境是辩证的统一,植被自然地发生了演变。

1962年6月刘慎谔老先生再次来到沙坡头,除仍然引领大家到周边野外进行考察,讲解沙地植被的发生发展演替过程外,更加上考察后的室内讲课和讨论。他再次明确指出,植被的发生发展进程“有起点、发展和有相对稳定的阶段,最终形成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群落,被称为顶极(climax)”。天然或人工的植被,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终会达到与自然相对稳定的状态,呈现为演替的最终阶段顶极(climax)群落。顶极群落的物种具有最好的适应性,物种组成保持不变;不适宜相应条件的外来入侵种难以存活终被淘汰。由于有机体与环境是辩证的统一的根本规律;不同的自然地带有着不同的相对稳定的顶极(climax)群落,如,在极端干旱区的戈壁滩,它的顶极植物是红沙,珍珠。

刘老先生开始在将他毕生积累、创新的干旱沙漠地带植物演替学说形成理论体系,付诸于指导沙害防治的实践;他耐心引领,指导育人的良苦用心使我们受益终身。在这次刘老带领课组成员进行野外实地指导后的讲课中,他明确提出,中科院沙坡头试验站担任的包兰铁路的“固沙造林,防护鉄路”课题,要更改为“建立人工植被,防护鉄路”!

“固沙造林”这个业已成为业内沿用的术语,刘慎谔老先生这一改动,远不止是简单的课题名称的变化,更含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寓意。刘慎谔老先生明确指岀,人工植被建立有其遵循的原则:其一,人工植被建立是植被的整体结构建立,不是单一种植物的个体生态;其二,人工植被建立必须符合“有机体与环境辩证统一”,植物演替发生发展规律,;其三,建立人工植被有明确目的性,为生产实践目标服务。刘老先生的,“整体结构性”;“有机体与环境辩证统一性”以及“明确的服务目标性”构成的建立防治沙害的人工植被的三原则,为植物固沙奠定了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基本的理论元素,对于学科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刘慎鄂老先生的远见卓识,末能引起一代代,从事干旱荒漠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应有的重视。究其责任,我自已作为亲自聆听教诲的年轻人之一,因未能深刻理解先生提出营造人工植被深刻理论品格和更改沙坡头“固沙造林,防护鉄路”为“建立人工植被,防护鉄路”课题名称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而置若罔闻,末能推进老先生的告诫;更作为人师由于自已的蒙懂而愧对自已的学生。

“反思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到了耄耋之年,用批判性的视角进行自我反思,希冀能以此纪念奠定植物固沙创建植物固沙基础理论的刘慎谔老先生逝世50周年!更希望年轻的同行能认真理解老先生这份宝贵的理论遗存,在建设中国现代化伟业中奋力前行!(供稿人:刘恕中国网生态中国总顾问、中国科协第五届副主席、甘肃省原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