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本应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然而,现实中它却常常沦为形式主义的“重灾区”。迎检时,台账资料堆积如山,沦为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日常工作里,微信工作群消息不断,演变成难以摆脱的“指尖负担”。形式主义的顽疾,在基层治理的肌理中反复滋生,成为横亘在基层干部肩头沉甸甸的“五指山”。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多次出台政策为基层松绑。但形式主义十分狡猾,不断“改头换面”“隐形变异”,持续干扰基层的正常工作秩序。如何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它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最畅一公里”,不仅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课题,更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必答题。
源头治理,拧紧思想“总开关”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基层负担过重,表面问题出在基层,根源却在部分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身上。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广开言路,充分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声音,避免出台“一刀切”的政策。对可能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的政策措施,要开展前置审核,防止“拍脑袋决策”演变成基层干部无奈的“甩锅式执行”。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减少“办公室听汇报”的工作模式,主动深入基层调研,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同时,将整治形式主义纳入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开展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增强干部对形式主义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在思想层面牢固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正确政绩观。
破立并举,用好考核“指挥棒”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纯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成效的方式。降低台账资料在考核中的权重,更多地通过群众满意度调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等指标来评价基层干部的工作绩效。引导基层干部将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上,而不是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漂亮的材料来堆砌政绩。
上级部门要对监督考核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合理确定检查周期,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让基层干部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履职清单,明确各单位、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从根本上杜绝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现象,提升基层工作的整体效率。
数字赋能,搭建减负“快车道”
技术本身是“减负利器”,但一旦被滥用,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帮凶”。我们要善于运用技术手段,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数字工具从基层干部的“负担源”转变为工作“助力器”。整合各类政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域共享”,做到数据多跑腿,群众和基层干部少跑腿。严格限制微信工作群的数量,坚决禁止“打卡晒图”等形式主义行为,让数字技术回归服务群众的初衷。借助AI技术的发展,搭建形式主义监测平台,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通过群众监督倒逼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基层减负不是一朝一夕的“一阵风”行动,而是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当考核的标尺从关注“痕迹厚度”转向聚焦“民生温度”,当基层干部的视线从紧盯“手机屏幕”转移到关注“百姓面容”,形式主义才会彻底失去滋生的土壤。届时,广大基层干部必将“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新的实干篇章!(供稿人:廖立鸿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阳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