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盛大举行,其中世界绿色设计论坛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中国绿发会绿色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传媒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副总监刘景受邀出席此次论坛,与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分论坛现场,刘景积极参与各项议题讨论。他指出,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设计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流程,从城市规划到生活方式,绿色设计理念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以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为例,作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媒体平台,一直以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向公众普及绿色设计知识,展示绿色设计在各个领域的成功案例,提升全社会对绿色设计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在推动全球绿色设计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自成立以来,该组织积极联合全球各方力量,开展绿色设计国际标准建设工作。其发起的涵盖绿色产品、绿色建造、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物流)等11个子标准领域的建设项目,得到了众多高校、行业机构以及头部企业的积极响应与深度参与。去年,在中关村论坛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上,《绿色设计国际标准工作委员会》正式启动成立,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标准依据,引领全球绿色设计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在实践成果方面,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推动的“世界绿色设计之都”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众多城市积极投身其中,将绿色设计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与保护利用,打造了大量的绿色公园、生态廊道等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采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智能建筑技术,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交通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网络,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这些成功实践不仅为城市居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还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此次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与绿色设计发展紧密相连。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绿色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绿色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突破,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先进风力发电技术等的研发与应用,提高了能源转化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为绿色设计提供了更多清洁、可持续的能源选择。绿色建筑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智能建筑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的蓬勃发展,智能建筑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照明等,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既减少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又提升了建筑的耐久性与舒适性,为绿色设计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球科技合作在绿色设计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各国在绿色设计技术、标准、人才等方面各具优势,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达国家在绿色设计基础研究与高端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在大规模应用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双方通过合作开展绿色设计项目,能够加速绿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全球科技合作还有助于推动绿色设计标准的统一与协调,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绿色产业全球化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设计发展,刘景提出,需要从政策、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绿色设计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绿色设计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激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设计创新活动。例如,对采用绿色设计标准生产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绿色设计项目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绿色设计产品等,引导企业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技术层面,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突破绿色设计关键技术难题。如研发高效能源存储技术、可降解材料技术、智能化生产制造技术等,为绿色设计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推动绿色设计从理念走向现实。人才层面,教育机构要加强绿色设计相关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更多具备绿色设计理念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企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绿色设计培训,提升员工的绿色设计意识与技能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绿色设计人才队伍。
刘景强调,绿色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绿色设计的推动者,应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设计产品,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设计产业发展。同时,要积极传播绿色设计理念,通过社交媒体、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向身边的人普及绿色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绿色设计的认知度与认同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绿色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携手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王心怡,何爱霞,李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