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陕西汉中:释放绿色发展强劲动能

来源: 编辑:李哲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4-21 17:37:49
摘要:


暮春时节,“共建生态城市共享美丽汉中”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佛坪县和南郑区,实地探访两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从山茱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到大熊猫保护促进生态旅游,再到非遗藤编产业和茶旅融合发展,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汉中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与探索。

生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在秦岭腹地的汉中市佛坪县,山茱萸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走进长角坝镇沙窝村,6500亩山茱萸园里,层层叠叠的山茱萸树与青山相映成趣。“七年间,我们村的游客量从2万猛增到70万,村民人均收入从6000元涨到20400元。”村支书代海生走在新修的休闲步道上介绍。这个“中国山茱萸之乡”通过“党建+农旅融合”模式,打造了集观光、休闲、研学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近年来,相继举办“茱萸花海踏春游”旅游活动,建设“流浪舱、星空房、房车”等风格各异的高品质示范庭院,让“春赏花秋采果”的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

清澈的椒溪河畔,长角坝镇龙草坪村景齐鲟鱼繁殖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来自福建的余锦正在查看鱼苗长势。“跑遍大半个中国,最终选择在这里扎根。”他捧起一尾活泼的鲟鱼说,“佛坪的生态、水质非常好,养出的鱼肉质特别鲜美。”这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采用半循环水系统和人工湿地处理尾水,年出售商品鱼50万斤,年产值超500万元,带动周边多个养殖场共同发展。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保护了水质,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汉中市佛坪县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第一县”,境内生活着130多只野生大熊猫。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不时捕捉到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的身影。“保护区内现有67只野生大熊猫,是陕西省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数据中心,该中心主任赵凯辉指着综合安防管理平台的监测屏幕介绍,通过多年保护,这里的羚牛数量从120只增至1000余只,金丝猴种群也明显扩大,还多次拍摄到金钱豹、豹猫等珍稀动物的活动影像。

2020年启动建设的秦岭大熊猫救护繁育研究基地,正在为生态保护注入新活力。“这个占地937亩的基地,具备大熊猫救护繁育、野化培训、科研科普宣教等综合功能,目前一期入驻了4只大熊猫,二期建设规划预计容纳10余只。”基地工作人员张宁说。如今,游客可以在这里参与“沉浸式研学”,近距离观察“秦岭四宝”。通过打造熊猫IP,2024年以来,佛坪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67%和41.42%,生态旅游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非遗+文旅助力产业升级。

走进南郑区黄官镇鑫豪藤编有限公司的车间,藤香扑面而来。李大姐正专注地编织着藤椅,灵巧的手指在藤条间穿梭。“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月入4000多元。”她笑着说。这样的场景在这个非遗小镇已是常态。


“我们依托当地优质藤资源,采取‘传承人+合作社+家庭工坊’模式,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公司经理邓飞飞介绍。据了解,黄官镇以藤编产业为核心,串联起农耕文化、绿水青山等资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镇已培育7家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和36户家庭工坊,年产值超1.68亿元,产品远销海外,带动65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转场云峰寺茶园,层层叠翠的茶山上,采茶女们正忙着采摘春茶。“我们坚持有机种植,就是要保持最纯正的茶香。”云峰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肖宁说,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的茶叶以其香味高、滋味醇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还在产品创新和营销方式上下了不少功夫。”肖宁介绍,他们不仅改良了茶叶口感,还创新包装设计,更在茶园打造了网红打卡点。如今,游客不仅能购买优质茶叶,还能体验采茶乐趣,感受茶文化魅力。夕阳下,年轻主播们正在茶园直播带货,将这片生态茶园的美景和好茶分享给更多人。

从生态产业到文化产业,从物种保护到绿色发展,汉中市正在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共建生态城市,这片土地上的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提供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