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22日,全球迎来世界地球日。这一特殊日子,凝聚着人类对地球母亲的深切关怀与坚定责任。自1970年美国首次举办规模浩大的地球日活动以来,该节日影响力持续扩大,如今庆祝活动已覆盖全球192个国家,超10亿人热情参与,成为推动全球环保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彰显人类对地球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与积极行动。
回顾历史,工业革命极大提升了生产力,却也让地球付出了惨痛代价。生态灾难接连不断,伊利湖鱼类大量死亡,凯霍加河河面燃起大火,石油泄漏严重污染海洋……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为人类敲响环境危机警钟,促使人们觉醒。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书中内容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公众视野,让人们清晰认识到生物、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环保运动播下思想火种。1970年,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的地球日活动,似星星之火,瞬间点燃全球环保热情,成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美国制定《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一系列重要环境法规,还催生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为全球环保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当前,地球生态系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气候变化致使极地冰盖加速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严重威胁沿海地区的生存安全;水资源短缺问题困扰着众多国家和地区,数十亿人的生活与生产受到影响;空气污染愈发严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引发各类疾病;生物多样性锐减,众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问题关乎人类的未来命运,守护地球家园迫在眉睫。
在此形势下,中国始终积极作为,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作为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传媒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深刻感受到绿色设计理念与实践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意义。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以“绿色设计”为核心,通过推动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设计,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中国,该组织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开展绿色设计产业园区建设,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建筑、交通、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建筑领域推广模块化、低能耗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使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降低碳排放;在工业制造方面,引导企业采用可回收材料和环保生产工艺,推动产业向绿色化转型。这种“设计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创新路径。
在政策法规方面,中国持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严格环境监管执法,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工艺,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发会)为例,多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辛勤耕耘。绿发会构建中华保护地体系,为众多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安全庇护所;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运用法律武器坚决捍卫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减塑与垃圾减量行动,减轻塑料污染对地球的伤害;打造涵盖绿少、绿大及各地志愿者的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污染调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不懈努力,绿发会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充分展现了社会组织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我们始终专注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全面、深入报道生态事件、人物与实践,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唤起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同时,联合各方力量,组织开展各类生态环保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守护地球家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助力生态保护事业发展。
值此世界地球日,我们呼吁每个人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认真做好垃圾分类,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每一个微小行动,汇聚起来都将成为守护地球的磅礴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实际行动善待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宜居的绿色家园。因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守护地球,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供稿人:刘景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传媒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绿发会生态环境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