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水善流”取水权行政管理服务信托(下称“水信托”),以其独特的“取水权交易+信托服务”模式,破解了传统水权交易中匹配难、效率低、涉税复杂等难题,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为水利系统践行“两手发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水资源困局与绿色金融催化
我国水资源管理长期面临效率与公平的两难抉择。一方面,地下水超采、水污染加剧、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据《水利研究》报告,部分区域农业灌溉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滞后,导致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并存。另一方面,传统水资源分配机制以行政指令为主,难以动态匹配市场供需。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长三角地区更是连续12年突破水资源承载红线。上海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作为一座典型丰水型城市,上海本地可用水资源量仅占过境水量的2%,面临着时空分布不均与指标性缺水等结构性矛盾,用水效率偏低与指标空占问题突出。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理念逐步深入,金融机构开始探索环境权益金融工具创新。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水资源资产化路径”,为金融创新指明方向。2025年3月31日,“水善流”取水权行政管理服务信托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审批,完成备案。2025年4月9日上午,在上海市水务局、上海交易集团指导下,华宝信托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平台发布“水善流”取水权行政管理服务信托,将信托制度优势与水资源管理需求结合,首次实现了取水权的标准化、市场化流转,正是响应绿色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水信托”模式:信托赋能水资源配置
“水信托”通过设立开放式行政管理服务信托,集中托管企业节水产生的富余取水权指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提供交易撮合与结算服务,形成“取水权交易 +信托服务”模式。“水信托”相当于为水资源搭建了一个“数字枢纽”,在“水信托”模式下,持有闲置指标的取水权人成为信托计划的委托人,将节水形成的额度集中委托给信托公司,并按其委托额度之比例持有信托受益权份额,相当于拿自己的闲置指标进行了“投资”。信托公司作为集合的取水权持有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通过标准化流程将取水权额度出售给合格临时取水户并形成收益,信托计划定期向委托人按其所持有的受益权比例进行分配,即“分红”。
简而言之,信托就是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受托人管理和处分。通常来讲,这些财产可以是资金、房产、股权等,但对于“水信托”,委托人委托的财产是“取水权指标”。
传统取水权交易流程冗长、门槛较高、流动性较差,华宝信托作为“水善流”项目的受托人,通过“指标集约”、“交易规范”、“结算安全”、“开票便捷”四大核心机制,为全国水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全链条创新解决方案。指标集约:打破碎片化取水权现状,将分散指标整合为标准化资产,提升交易流动性;交易规范:依托交易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化,降低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结算安全:采用资金闭环管理,确保交易款项专款专用,规避市场风险;开票便捷:电子发票系统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提升服务效率。
企业节水与效益双赢
2025年4月9日,宝钢特钢、上海石化、高桥石化、上海环境、奉贤热电、浦发热电、上重铸锻等7家单位,作为首期“水信托”委托人签署了取水权交付确认书,标志着“水信托”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首批“水信托”共募集水量1000万立方米,涵盖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工业制造、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领域,计划于4月底正式上线交易。经参考上海市取水权交易现行市场价格,7家委托人一致决议首期“水信托”采用阶梯定价机制,定价区间为0.25-0.5元每立方米,量大从优。
“水信托”通过“分红”机制,让节水企业获得直接经济收益,这种“节水即获利”的模式,推动企业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响应”转变,激活了节约水资源的内生动力,有效解决传统“一对一”交易中存在的匹配难、效率低问题,实现“多对多”交易,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更推动高耗水行业转型升级,让受让方便捷获取临时用水指标,保障了生产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用水权交易。
行业影响:绿色金融与水资源管理
“水信托”创新丰富了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水资源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可复制路径和新思路,丰富了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深入探索绿色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推动了水资源管理从“静态分配”向“动态优化”升级,将零散指标转化为规模化、标准化的交易标的,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主动节水,形成“多节水多收益”的正向激励。“水信托”的实践得到了政策层面的积极响应。2025年4月,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取水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水信托”成为政策落地的首个实践案例,获水利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高度评价,该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为全国水权交易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方案”,其成功实践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望推动推动区域间水资源管理合作与市场一体化发展。
标准化与跨区域交易挑战
尽管“水信托”模式成效显著,但由于取水权标准化难题突出,不同地区核定标准差异大,还需建立全国统一核算体系;另一方面,跨区域交易规则缺失,跨流域、跨行政区的取水权交易仍需明确权责划分与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为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作为国内绿色信托的先行者,华宝信托已将“绿色信托”业务提高到公司战略层级,计划将“水信托”模式推广至长三角、珠三角等水资源需求密集区域,通过产融结合和融融协同,回归信托本源、服务国家战略,以“金融+生态”思维,链接更多生态资源与金融资源,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供稿人:华宝信托 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