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退役军人张建国:从“橄榄绿”到“乡村振兴红”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5-13 16:32:39
摘要:

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漫天岭村,有这样一位备受敬重的人物——张建国。他的人生轨迹,从军营到商场,再毅然回归乡村,用十三年的坚守与付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成为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建设的杰出典范,也彰显出山西省临汾军分区“兵支书”模式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突出作用。

1961年7月,张建国出生。1979年12月,他从山西省太原市入伍,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部队的历练,不仅锤炼了他的体魄,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2004年12月,张建国从原广空司令部军务处士官管理办主任岗位转业,选择自主择业。凭借着军人特有的果敢与智慧,2005年,他在广州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经过一番拼搏,生意逐渐有了起色,收入也颇为可观。然而,2007年,父亲的身体状况让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这一回来,便彻底改变了他后半生的走向。

回到家乡,眼前的贫困景象让张建国痛心不已。他看到家乡的村民依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们的生活十分困苦。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广州舒适的生活条件和丰厚的收入,以及南方美满的家庭,决心投身家乡建设,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张建国的第一步,是成立互助协会。他深知,乡村的发展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互助协会的成立,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村民们可以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此后,他又担任了村支书和村主任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张建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漫天岭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先后拿出自己300多万的积蓄,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他垫资为村里建起了生活饮水池,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难题;建设党支部、村委会阵地,为基层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修建出村路、田间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解决了机械耕作设备进不了田地的问题。

为了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张建国铺设了浇地设施,让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他还出资为年轻农民建鸡舍发展养殖,购置设施建起蘑菇棚,购买三套农机设备,让村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张建国还十分注重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他从教育村民讲卫生、讲文明、爱家乡、懂孝道入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组织村民学习知识、学法守法,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在农村党建工作方面,张建国更是真抓实干。他把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作风正派,以身作则,重大事务全部用《村务简报》的形式实现公开化,让村民们对村里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参与。在他的带领下,原本涣散的村级组织,如今已成为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集体。

作为山西省人大常委和全国人大代表,张建国认真履职,为民发声。他提出的多个高质量、有价值的建议(议案)被采纳,如为农村干部待遇发声、为农村基础建设资金不足力挺自己的观点、为农民医保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声援、为中小企业发展提建议等等。他的努力,不仅为漫天岭村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也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十三年来,张建国不仅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和智慧,还遭受了诸多误解和攻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军人的坚韧和对家乡的热爱,他坚守在乡村振兴的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山西省临汾军分区推行的“兵支书”模式下,张建国这样的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农村,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着广大村民共同迈向富裕之路。

如今的漫天岭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生态文明村。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张建国,这位退役军人出身的“兵支书”,也成为村民们心中的英雄和领路人。他用十三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乡村振兴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刘景,宋宝宝,骆新新,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