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始终是时代浪潮中最具活力、最富激情的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青年,用行动延续文化基因,书写时代华章,以理想为笔、奋斗为墨、初心为纸、创新为砚,在民族复兴的长卷上挥毫泼墨。
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志为笔,把“星辰大海”写进“青春坐标”,让理想与家国情怀共振。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时期是树立理想、规划人生的关键阶段,唯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让理想具有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强大的动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55颗卫星编织成网,背后是平均年龄31岁的研发团队,他们将个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融入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宏伟蓝图中,用青春与智慧为祖国的卫星导航事业筑牢根基;“80后”总设计师孙泽洲十年如一日深耕嫦娥五号项目,他深知嫦娥探月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月壤样本从月球带回地球;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年轻的“火箭医生”们凭借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用数字孪生技术为长征五号把脉问诊,将故障预测精度提升至99.6%。他们以航天报国的理想信念,在浩瀚苍穹写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干部要将忠诚品格融入血脉,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自觉,以吃苦为乐、以担当奉献为荣,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利益诱惑前稳如磐石,在风险挑战中矢志不渝,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栋梁。
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劲为墨,把“奋斗足迹”印在“振兴热土”,让实干与时代脉搏同频。实现理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唯有发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功。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中,许多青年工程师在惊涛骇浪中奋战,攻克重重难关,实现海底隧道最终接头毫米级对接,创造了世界工程奇迹;在贵州群山之巅,“天眼”FAST调试团队的青年科学家们,历经1380个日夜的坚守,终于让“中国睁开了观天巨目”。这些沾着泥土、带着焊痕的青春故事证明:奋斗者的足迹,永远是国家版图上最鲜活的印记。青年干部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战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要敢于迎难而上,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在摸爬滚打中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让奋斗的汗水浇灌出事业发展的繁花硕果。
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赤子心为纸,把“枝叶关情”融入“初心底色”,让奉献与人民期盼同行。在广袤乡村,“90后”女博士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她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带领百坭村103户贫困户脱贫;在雪域高原,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用双语教学点亮藏族孩童的求学梦;在川藏铁路建设现场,青年工程师王川扎根高原8年,带领团队攻克“通风难、供氧难、运输难”等技术难题,让“天路”一寸寸向云端延伸。这些跃动在田间地头、扎根在边疆哨所、奋战在基建一线的青春身影,正用行动书写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答卷,让奉献精神在服务人民的征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青年干部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多坐群众的“小板凳”,多听群众的“心里话”,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让青春在为民服务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求知欲为砚,把“创新智慧”刻入“发展年轮”,让学习与突破革新同向。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青年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科研团队,凭借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和不懈探索,研发出全球领先的语言大模型;新能源汽车产业中,“85后”工程师们大胆尝试、反复试验,突破固态电池技术瓶颈;量子通信领域的青年学者,不断钻研、攻克技术难关,构建出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数字经济浪潮里的创业青年,用虚拟现实技术重塑文旅体验。青年群体正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将创新火种播撒在各领域前沿。新时代青年干部要主动拥抱变革,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既学理论知识,又学专业技能,不断拓宽知识边界。要善于从新技术、新方法中汲取灵感,在基层实践中探索创新路径,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正如李大钊所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新时代青年正以理想、奋斗、初心、创新为精神法器,在民族复兴的宣纸上勾勒盛世图景。历史的如椽巨笔已交到我们手中,唯有砥砺前行,方能绘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上河图”。(供稿人: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人民政府王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