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研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功举办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5-21 19:20:06
摘要:


近日,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世界资源研究分会、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新质生产力与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盛大召开。本次研讨会得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会议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讨资源型城市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吸引了来自国内6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世界资源研究分会、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内蒙古生态经济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协会、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亚欧大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本底数据整编与空间化处理”项目办公室、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祖国北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学会、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鄂尔多斯市碳中和研究应用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协办。会议规格高、规模大,为资源型城市发展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国际单成因火山作用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刘嘉麒;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副主席武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兼世界资源研究分会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董锁成;中国绿发会绿色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专项基金副主任兼秘书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传媒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副总监刘景;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左其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科学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陶宝祥;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韩鹏;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宾;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檬;内蒙古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原内蒙古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张树礼;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杨臣华;辽宁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世界资源研究分会副主任马廷玉;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赵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明协会原副会长,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特聘教授李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丽君;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专家,生态补偿研究中心主任刘桂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彦彰;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向东;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宫箭;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丁玲;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边东;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杜晓彦;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吕勇;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占平等领导嘉宾出席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副校长金良教授主持。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彦彰,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校长宫箭分别致辞,表达了对会议的期待以及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视。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发来亲笔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杜志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左其亭等也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为会议拉开了精彩序幕。

研讨会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设置了多个重要议题,涵盖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建设、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等。期间,16位资深科学家发表主旨报告,24位专家学者在平行论坛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会议收到全国各省区学术论文100余篇,设置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平行论坛,并邀请4位院士及36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共同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出谋划策。

此次会议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出席人员层次高,汇聚了众多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府和高校领导;二是学术报告水平高,各位专家围绕主题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和可行性建议。

在主旨报告环节,刘嘉麒院士以《发挥“一带一路”资源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驱动,注重科技突破、人才培养,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如玄武岩纤维产业。同时城市建设应向生态、低碳、智慧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和民族复兴。

武强院士在《能源战略形势与矿山环境》报告中,分析了中国矿山开发面临的13大科技难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问题,包括“三废”污染、地面变形及生态破坏等。尽管部分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2.3%,但整体治理仍面临挑战,亟需绿色矿山建设与技术升级。

侯立安院士在《伴生固废资源化的膜法水处理技术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中,阐述了在“双碳”目标下,膜技术在水处理行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膜工业的发展成果。同时指出膜技术伴生固废处置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从源头减量、过程优化、末端处置和智慧统筹四个方面进行全链条优化,推动膜技术全生命周期低碳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董锁成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地缘环境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明确提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转型的核心动力。研讨会不仅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学术支持,也为政府决策、企业实践和科研合作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未来,各方将继续努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型城市的落地应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支持单位,将持续关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动态,深入报道相关成果,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刘景,王心怡,何爱霞,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