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路坑洼洼,房前屋后污水横流,现在可大变样了!看这新修的环村路,晚上路灯一亮,饭后休闲也可以学城里人“压马路”了”。广西荔浦市花篢镇大同村村民罗大爷笑着说道。3月以来,花篢镇以千万工程项目为契机,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多方联动、群众参与,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见效,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施策,从“示范点”到“民生点”。今年3月,花篢镇以千万工程项目为突破口,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为“一号民生工程”。项目筹备初期,花篢镇组建9支调研小组,涵盖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及挂村工作队,开展前期项目摸排调研,收集道路硬化、水渠修建等建议50余条。通过“一村一策”规划,凤联村、大同村被确立为示范点,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同步建立——农业、水利、规建等部门联合评审申报项目,优先将涉及村诉求强烈的道路、水利、亮化等3个大类工程纳入实施范围,切实提高资金在“民生”方面的使用效益。
破题攻坚,施工难题变治理样本。在凤联村头坝村施工现场,原设计DN300排水管满足不了排水需要屡遭堵塞,路面原硬化又属于村民集资修建,施工受阻。镇工作小组联合村民代表、监理方、施工方现场会商,最终将管径扩容至DN400,并采用“破除旧路+标准硬化”工艺,对道路进行施工。“过去修路常和村民扯皮,现在大家主动参与协商,乡村项目建设“沟通”二字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监理负责人感慨,这种“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模式,使工程效率提升2倍。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小组,通过“时协调、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累计化解道路设计、沟渠迁改、用地协调等难题10余起。
共建共治,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项目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花篢镇创新“3+N”监督模式:在人大、纪委、水利部门组成的监督小组基础上,引入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质量监管。62岁的村民代表罗茂环表示,“水泥标号、道路标高、坡度这些我们不懂,但工程队有没有偷工减料,我们都盯着呢!”花篢镇利用村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千万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内容,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热情—村民自发清理房前杂草,投工投劳参与沟渠清淤和道路清扫70人次。
成效凸显,数字背后的民生温度。截至5月中旬,花篢镇千万工程项目已率先完工,并通过预验收。共建成水利沟渠500余米、硬化道路1500余米,累计投资60余万元,惠及农户510户4000余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实施千万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抓手,我们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花篢镇镇长诸葛桂聪表示。
下一步,花篢镇将落实管护责任,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供稿人:广西荔浦市花篢镇人民政府,罗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