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洋州街道东联村11组,朱鹮巡护员李昌明准备到村后山林,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
“35年了,每天清晨出发时,我都能感受到朱鹮在等我。”李昌明说。
1981年,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秦岭深处的洋县八里关镇姚家沟被发现的消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两年后,朱鹮保护观察站成立,随后,朱鹮保护区设立,一场守护朱鹮的漫长接力赛拉开帷幕。
58岁的李昌明在1990年洋县选拔青年成立巡护队时,主动加入朱鹮保护队伍,成为巡护队的一员。“当时巡护条件艰苦,我每天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赶到乡镇,再背着无线电追踪器、拿着望远镜和对讲机进山,徒步追踪朱鹮。”李昌明回忆。
为了保证每对朱鹮夫妻安心孵卵,洋县探索出承包保护朱鹮责任制。作为承包责任人,李昌明和队员们在朱鹮巢树下搭草棚,日夜轮流值守,白天观察、夜间监护,记录朱鹮繁殖的每一个阶段,并随时防止天敌侵害和意外发生。
“当我第一次从望远镜里看见探出头的幼鸟时,内心充盈着感动和喜悦,那是生命诞生的奇迹,也是朱鹮种群延续的希望曙光。”李昌明说。
35年过去了,李昌明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始终坚守在巡护一线。“现在年轻人用手机APP记录巡护情况,但我还是习惯写在本子上。我觉得朱鹮已经成为自己的家人,用笔触写下它们的生活,更有温度。”李昌明说。
春季繁殖期巡护、夏季夜宿地摸底调查、秋季观察田管护、冬季定期投食,在他的210本巡护日志里,记录着洋州街道、黄金峡镇、黄家营镇的180多个朱鹮巢区里分布的朱鹮的生命轨迹,也见证着巡护技术从原始到智能的转型。
“这个巢已经有好些年头了。朱鹮是种特别‘念旧’的鸟儿,对旧巢穴很执着。”李昌明说,“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如今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把巡护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李昌明的巡护日志即将翻到最后一页,但他培养的20多个徒弟,正沿着他的足迹,续写着守护朱鹮的日志。
“每当翻开李师傅写的210本巡护日志,我的内心总会掀起阵阵波澜。泛黄的纸页上,深浅不一的墨迹勾勒出蜿蜒曲折的山路,那些用铅笔反复标注的朱鹮巢穴坐标,宛如散落在秦岭褶皱里的明珠。每翻开一页,仿佛都能看到他在时光里守护朱鹮的身影。”作为新一代朱鹮巡护员,25岁的罗元一感慨地说。
与李昌明的默默坚守不同,在相距十几公里的纸坊街道草坝村,54岁的华英以“鸟导”(观鸟导游)的独特方式,带动更多人投身到朱鹮保护的行列之中。
“今天要带北京来的观鸟团,希望他们能拍摄到朱鹮。”5月25日,迎着朝阳,华英整理着观鸟装备,准备带领观鸟爱好者探寻朱鹮的踪迹。
20世纪末,一对朱鹮在草坝村一棵老榆树上筑巢,时任草坝村村委会主任的华英便开始了他的护鸟之路。为了防止蛇上树攻击朱鹮,他和村民尝试用塑料膜包裹树干,并插入一圈刮胡刀片。在华英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来草坝村筑巢繁衍的朱鹮以及其他鸟类逐渐多了起来。
2002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丁长青教授带领30多位国内外专家来洋县观朱鹮,邀请华英做向导,闲谈间提出观鸟可以成为一个产业,这让华英深受启发。2006年,华英成立了洋县朱鹮爱鸟协会,当上了“鸟导”。他既带领游客观朱鹮,又给朱鹮做代言,传播保护朱鹮、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近20年,华英在保护朱鹮的路上,还发现了红腹锦鸡、寿带鸟等30多种鸟类,收集、拍摄了自然状态下的鸟类资料照片3万余张,撰写文字资料30余万字,建成了一套洋县鸟种分布的动态档案,为朱鹮及其他鸟类的研究、保护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积极进学校、进企业开展爱鸟护鸟知识讲座,让保护鸟类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在华英的带动下,草坝村村民爱鸟、护鸟蔚然成风,“鸟导”也成为一种职业。朱鹮保护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好生态,还让村民享受上了生态红利。
“朱鹮带给我们的好处体现在方方面面,光是当‘鸟导’,我月收入就能有3000元。”草坝村村民苏中强说,“发现朱鹮后,我们的稻田不再使用农药、化肥,虽然稻米产量减少了,但因此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收入不减反增。”
从1981年的7只到如今的过万只,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离不开李昌明这样默默坚守的巡护员,也离不开华英这样积极带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鸟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坚守与热爱,共同书写着守护朱鹮的动人故事。(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