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从火场到病房:一位"退伍不褪色"战士的十三年坚守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6-13 16:11:25
摘要:


清晨六点的湘雅附二医院急诊走廊,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晨雾漫进来。新宁县委宣传部干部鄢跃斌摸出兜里的尿蛋白试纸,在尿检窗口熟练展开——这张被体温焐热的试纸,像根隐形的线,一头牵着病床上15岁的儿子,一头系着他人生中三段滚烫的岁月:13年消防红门里的烟火淬炼,13年宣传阵地上的笔锋如炬,13年救子路上的父爱如山。

红门岁月:青春在烟火里淬成勋章

1997年冬,19岁的鄢跃斌戴着大红花踏上北去列车时,没想过"红门"二字会在他生命里烙下多深的印记。在武警安阳市消防支队的13年,他左手握水枪,右手执钢笔,在火场与稿纸间走出独特的"双轨人生"。

"那时候,白天冲火场,晚上写稿子。"他指着抽屉里的数枚军功章,最醒目的是汶川抗震救灾银质纪念章。2008年5月12日,地震波撼动巴蜀大地时,这位消防宣传员正准备给当天的救援通讯收尾。"我要去前线!"他连夜请战,随队奔赴汉旺镇。黄金救援72小时里,他与战友徒手刨开瓦砾堆,指甲剥落渗着血;为传递救援素材,他每天徒步几十公里找信号;当三十几名战士裹着大衣在草地过夜时,最后两顶帐篷已留给了流离失所的老乡。"这张照片,是最鲜活的教科书。"如今给学生上国防教育课,他总指着泛黄的"草地夜宿"照片说,眼里仍有当年的光。

宣传阵地:笔杆子接续冲锋姿态

2010年转业时,有人劝他"找个轻松岗位",他却一头扎进宣传战线。"干一行,就要像在火场那样拼。"同事们记得无数个深夜: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冷光映着他修改稿件的侧脸;病床边,他左手举着吊瓶,右手在手机上审校"护苗行动"新闻稿;为写《邵阳日报》整版特稿,他翻遍200多份资料,笔杆在纸页间走得比当年水枪还稳。

13年,4300余篇报道从他笔下流出——有新华社通稿里的时代强音,有校园普法漫画的温暖笔触,更有"扫黄打非"课件里的法治温度。"他身上有股子消防战士的韧劲儿。"同事说,"改稿时逐字推敲的认真,和当年在火场排查隐患一模一样。"

救子之路:父亲的日记里藏着"半个医生"

2011年,两岁零七个月的儿子被确诊肾病综合征,生活的天平突然倾斜。鄢跃斌的"救子日记"里,密密麻麻记着:"2023年3月15日,尿量450ml,激素减至5mg""2024年1月8日,免疫抑制剂出现皮疹反应"......数本日记,写满了一位父亲的细致与执着。

"见过背孩子看病的,没见过把诊治过程做得这么专业的。"湘雅附二医院党西强教授感叹。为省钱,他在医院过道铺凉席过夜;孩子水肿时,他整宿守着喂饭擦身;自己住院一个月,仍每天清晨六点起来备药做饭,再赶去单位。"在汶川能抢人,现在就能守好阵地和儿子。"面对劝他休息的同事,这位"钢铁战士"笑得温和。

如今,当"湖南好人"颁奖词念出"忠孝两全的当代军魂"时,台下掌声如潮。而鄢跃斌的衣兜里,尿蛋白试纸仍静静躺着——就像当年奔赴汶川前,他总要反复检查救援装备。从火场到病房,从红门到笔杆,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褪的是军装,不褪的是军人的魂。(王祥刚蒋易薇杨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