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新宁崀山因一只受伤的“鸟中大熊猫”——海南鳽的出现及后续集群现象的发现,成为生态保护领域的焦点。这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组团亮相”,不仅印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更标志着新宁正式成为海南鳽种群分布点。
6月2日,新宁县一位村民在鸭棚清点家禽时,意外发现一只受伤的大鸟。经专业辨认,这只体态独特的鸟类正是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的海南鳽,此前在新宁地区极为罕见。为全力救治这一“国宝”,当地救护员迅速将其送往崀山朱鹮保护站,安置于野化笼舍。经过饲养人员14天的精心照料,海南鳽身体状况恢复良好,于6月17日在野化笼舍外的田间被放归自然,振翅重返山林。
更令人惊喜的是,救治过程中工作人员意外“解锁”新发现:6月9日,监控画面显示野化笼舍外出现两只疑似海南鳽的鸟类;为进一步确认,6月10日起当地安装全彩红外相机跟踪记录。6月13日,经专业分析视频及照片,最终确认这两只鸟为海南鳽成鸟,画面中它们“对峙”“展翅”的互动行为,与牛背鹭、夜鹭等近缘物种的雄性争斗模式高度相似。新宁县林业局野保股副股长李晓林表示,结合2017年崀山曾发现海南鳽幼鸟的记录,可综合判断新宁存在海南鳽的稳定种群分布。
“海南鳽的出现绝非偶然,是新宁县多年生态保护的成果显现。”李晓林介绍,近年来,新宁县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通过建立覆盖全县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等举措,为珍稀物种提供了优质栖息环境,境内正成为越来越多动植物的“生态家园”。此次海南鳽集群现象的发现,不仅为当地生态保护成效写下生动注脚,更为后续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样本。
(供稿人:湖南省新宁县委宣传部王祥刚、鄢跃斌、徐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