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湖南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南山牧场云雾缭绕,苗歌悠扬。一场用本土山歌传唱乡村振兴政策的“火塘会”,是这片北纬26度山乡巨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城步苗族自治县广大基层干部与群众携手同行,立足生态禀赋、深挖文化资源、强化产业带动、创新人才机制、筑牢党建根基,探索出一条具有苗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振兴之路。
产业突围,青山盘活“金链条”
在十万古田脚下,“90后红薯妹”刘星正带领村民忙碌。这位返乡青年,依托家乡资源打造红薯产业链,引进技术延长保质期、深度开发十余款产品,部分远销海外。她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带动8个村300余户村民种植1200多亩红薯,有效盘活剩余劳力,成为群众致富“领头雁”。城步县深入实施“奶业扩能、果蔬补链、茶叶复兴、以竹代塑、油茶提质”五大工程,优化产业布局,梯度培育南山牧业、羴牧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中国南方乳业之都”、“湖南第一峒茶”、“以竹代塑先锋产业”等区域品牌,让深藏“白云深处”的土特产蜕变为县域经济的“金名片”。
人才扎根,沃土孕育“智慧种”
城步儒林镇电商产业园内,曾高位截瘫的“最美巾帼奋斗者”杨淑亭正热情直播。她克服重重困难创业,创办企业生产仿真花、箱包远销国外,设置代理点和扶贫车间,带动30多个村1386人增收,帮助67名残疾人就业。城步实施“1+10”人才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组建秋月梨产业联盟实现人才共享;乡土专家成立“苗医苗药协会”焕发传统医药生机;新媒体协会传递发展强音。在五团镇,“湖湘工匠”伍前金以针线为笔墨,深耕苗绣技艺,建立“研究+培训+产销+文旅”全链条模式,累计培训留守妇女1800人次,带动300余人脱贫致富。“我要证明,大山深处也能长出国际范!”伍前金的话语,道出了乡村人才振兴的信心。各类人才正成为驱动山乡发展的核心动能。
文脉薪传,点亮乡村“共富路”
夜幕下,汀坪乡蓬瀛村的油茶飘香。百岁老人阳秀姑在红军长征历史遗迹旁的火塘边,向游客讲述着“红军过蓬瀛”的红色故事。该村利用丰富的红色遗迹资源,修缮革命旧址,发展红色旅游,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城步精准把握“古今对话”密钥,将文化IP转化为共富密码:“老山界”党性教育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民宿经济;苗绣工坊让留守妇女“指尖生金”;非遗吊龙舞动千年,在产业沃土结出富民硕果;兰蓉乡水源村的苗狮队定期开班授课,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传承人陈本豪感慨:“以前觉得老手艺要失传,现在成了‘传家宝’。”从红色基因到非遗薪火,人文之光正化作乡村振兴的璀璨星河。
生态蝶变,奏响苗岭“绿色交响”
城步坐拥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十万古田湿地等生态瑰宝。然而,曾经的过度开发曾让这片土地伤痕累累。一场刀刃向内的生态革命带来转折:关停沙场和小水电站,修复裸露河床;推行生态林补贴政策,163.89万亩生态林得到保护;曾经的伐木工经过培训变身生态护林员,年均增收上万元,实现“护林能致富”。如今,城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湖南省森林城市”等称号,“生态城步、魅力苗乡”品牌更加鲜亮。夜幕中,护林员的手电光如同星链流动,他们从“握斧头”到“捧仪器”,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书写着生态振兴的答卷,让每片绿叶都成为振兴的音符。
党建引领,“田埂会”绘就“作战图”
初春的长安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埂会”在泥泞中召开。镇党委书记带领党员先锋队围坐田埂,胶鞋沾满春泥,图纸上精准标注着灌溉渠挪移和机耕道优化方案。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需求,直接转化为设计院的修改意见。这种“一线工作法”是城步干部常态。商务部驻竹联村第一书记王楷文的手机里,记录着他从穿T恤皮鞋帮收稻谷,到穿雨靴疏浚河道的驻村转变。正如他所感言,当办公地点搬到田埂,政策翻译成乡音,党心民心就如苗家吊脚楼的榫卯,在一线磨合中越嵌越紧。基层党组织挺立在产业发展前沿、矛盾化解一线、政策落实末梢,筑牢了战斗堡垒。这群“脚底永远沾着泥土”的党员干部,正亲手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
暮色中的南山,现代灯光与民宿灯火交相辉映。回顾五载躬耕,城步基层干部以系统思维破局,用实干担当作答。奶罐车穿越云海,山歌声唤醒晨曦,马灯光温暖归途。这片曾戴“贫困帽”的苗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正以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续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交出了一份特色鲜明的“城步答卷”。(王祥刚、申太阳、罗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