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江西省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在2025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就《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主题,通报今年1 - 5月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并介绍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的相关情况。
发布会数据显示,1 - 5月九江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8%,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8.1%,总磷平均浓度为0.048mg/L,同比改善14.3%,均达国家和省考核目标。长江九江段、赣江九江段、修河、柘林湖等重点水体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其中,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优良率达到50%,较全湖区优良率高5.6个百分点,总磷平均浓度为0.05mg/L,较全湖区低9.1%,是全省3个湖区中唯一一个达到Ⅲ类水质的湖区;长江九江段干流已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今年1-5月总磷平均浓度为0.052mg/L,同比改善13.3%。
据介绍,九江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在顶层设计上,九江从立法、规划、机制三个层面入手,积极探索健全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顶层架构。
系统治理方面,九江始终把筑牢长江生态屏障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落实“三水共治”各项要求,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建设,全市建成2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72.75万吨,均达一级A及以上标准。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聚焦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和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全市15个工业园区建成24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32.55万吨/日。完成6家化工园区“一企一管”建设和“一园一策一图”方案编制,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能力。强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全市82家港口企业完成了接收设施整改提升,建成5座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站,1座危化品船舶洗舱站,1座LNG船舶加注站,全面推广船舶污染物“船上储存、交岸接收”“零排放双铅封”模式。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制定入河排污口整治清单,强化入河湖污染物监管。截至目前,完成整治856个长江排污口和446个重点河湖排污口。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及绿防、统防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2.5%、43.3%;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以上。
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扎实开展“禁捕退捕”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十年禁渔”重大决策,全市共回收渔船1.2万余条、渔网353万公斤。开展渔政执法“亮剑行动”等,强力震慑非法捕捞、违规垂钓行为。扎实开展河湖库“清四乱”专项整治。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扎实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加强采砂船舶监管,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运砂,坚决杜绝乱采乱挖现象发生。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全市成功创建国家水效领跑者园区1家、水效领跑者企业1家;省级节水标杆园区8家、省级水效领跑者4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16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17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建成饮用水水源地高空瞭望监管系统65套、水质在线监测站15个,实现远距离、全天候、可视化的立体实时监测管控。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强化生境修复治理。组织实施蚌湖周边水系水生态修复等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33个,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与水域水生植被保护修复等,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综合治理小流域3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16平方公里。打造生态之林26.89万亩,修复治理湿地面积1086.54公顷。畅通水系联通,应拆除的矮围1024座已全部拆除到位。
执法监管层面,九江始终将执法监管作为推动碧水提升攻坚战重要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防、管、惩”执法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查处的3起非法采矿案被列为部督案件,3起部督非法捕捞案入选公安部经典案例,彭泽县华青8188号非法采砂案入选公安部“十大典型案例”,办理的跨省转运、倾倒1.48万吨有毒污泥损害赔偿案,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与碧水提升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完成之年,九江将持续发力,确保完成国家、省级考核任务,聚焦重点区域总磷控制,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等专项行动,统筹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