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湘中深山飞出600余“金凤凰”——湖南邵东长胜村“晴耕雨读”续写教育传奇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6-30 16:54:31
摘要:


在湘中大山的褶皱里,藏着一个仅有3200余户籍人口的小村落——邵东市水东江镇长胜村。这里山多地少,人均耕地稀缺,经济曾长期依赖黄花、柑橘种植;但就是这样一个“七里长冲”的偏僻山村,在恢复高考后的48年间,走出了600余名大学生,其中180余人考入重点高校,18人成为博士,8人海外留学,被誉为“邵阳高考第一村”。近日,走进长胜村,探寻“深山飞出金凤凰”的密码。

图片:由邵东市委宣传部提供

耕读传家:刻在骨血里的“读书信仰”

长胜村的教育基因,深植于传统文脉的土壤。村里“可大堂”“积余堂”“明德堂”等明清宗祠的门联上,“可以读可以耕可以仕可以世守,大其志大其量大其学大其家声”“高楼平地起,读书是根基”等警句,历经岁月依然醒目;村史馆内,“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高楼从地起,万事书打底”等治家格言,被村民郑重镌刻。

“私塾多、重教育”是长胜村的历史印记。解放初期,村里仍保留3个私塾学堂;如今,村口“知识改变命运”的石碑,更成为全村家风的精神坐标。村民们坚信“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形成“助学奖优、礼尚往来”的传统:谁家孩子金榜题名,乡邻必上门道贺;学习优异者,东家凑书笔、西家助学费,自发帮扶成风。

寒门励志:一盏煤油灯照亮三代人的希望

在长胜村,“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口号,而是无数家庭用汗水与坚持书写的真实故事。

81岁的曾腊秀回忆,过去靠三分薄田难以饱腹,为供三个子女读书,她白天磨豆腐、挑担走村串户,农闲时种黄花换钱,甚至与丈夫远赴贵州打工“一人干三人的活”。寒夜里,三个孩子在煤油灯下苦读的身影映在土墙上,成为长胜村最动人的风景。如今,大儿子申宏梁扎根基层,女儿申圭良事业有成,小儿子申宏宇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成为驻港部队一员,兄妹三人共同为父母盖起新房,用团圆饭书写“苦尽甘来”的圆满。

这样的故事在长胜村并非个例:申建勇家三个女儿全上大学,大女儿入职世界500强;申仲凯家四子女齐入高校;申理滔在家人支持下从高考失利到成为中科院博士……“只比读书,不比砌屋”是全村共识——当邻村攀比楼房时,长胜人更关注“谁家孩子又考上了名校”。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村里设立奖助学金,累计发放20余万元,考上清华北大奖励5000元、重点高校奖励2000-3000元,这份“巨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反哺家乡:教育奇迹托举山乡新貌

读书改变了长胜村儿女的命运,更点燃了他们反哺家乡的热情。

2016年前,长胜村还是道路泥泞的穷山村。如今,在村“两委”号召下,周奉明、申良方等牵头成立乡亲联络组,曾桢捐资85万元修缮400年历史的“可大堂”,曾倩连续5年资助低保老人,38位游子捐资40万元注入村发展基金……近5年,700余万元爱心资金汇聚成河:23公里水泥路通村达户,10公里电网改造点亮山乡,2900米灌溉管道贯穿田野,26座山塘、2座水库重焕生机。

“读书的价值,在于用所学改变家乡。”村支书申哲说。如今,村里“胜才黄花菜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留守妇女分拣花蕾的指尖跃动着增收希望;烘干房的甜香,混着村小学的琅琅书声,飘向村口那方刻满信仰的石碑。

从“走出大山”到“反哺大山”,长胜村用几代人的坚守,将“崇文尚武”的传统淬炼成“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更用教育奇迹托举起山乡的未来。正如村民所言:“长胜村最珍贵的‘存款’,不是银行的数字,而是夜话时对儿孙前程的憧憬。”这方深山里的“高考第一村”,正以“晴耕雨读”的精神,续写着属于乡村的教育传奇。(供稿人:湖南省邵东市委宣传部王祥刚、邓朝霞、蒋易薇、邓星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