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仲夏后,广西阳朔的旅游热度不断攀升。白沙镇和杨堤乡易安后扶新能源充电站车来车往,便捷高效运转的充电设备不仅解决车主续航焦虑,更以其运营收益反哺安置点,成为阳朔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将易地安置搬迁和水库移民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的生动写照。
阳朔县召开水库移民村发展“飞地经济”项目座谈会。
“十三五”期间,阳朔县易地安置搬迁任务为579户2290人。全县建成375套分散安置房、10个集中安置点共25栋202套住房。住房有了保障,产权登记和拆旧复垦工作也同步跟进。截至当前,阳朔县完成了578户安置住房的不动产权登记发证,250户获得837万元拆旧复垦补助资金。
走进全县最大的集中安置点——金宝乡安置点,这里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态停车场井然有序,村民们闲话家常,孩子们嬉笑奔跑,处处洋溢着和谐幸福的气息。2018年,来自阳朔垌村的黄锦荣一家从破旧泥瓦房搬进这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锦荣也在良好环境下考上了广西民族大学。“非常感恩国家有这样的好政策,让我们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改善,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他说。
同时,阳朔县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就业,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活动月”等招聘会,开展针对性就业培训课程,引导搬迁群众参与旅游服务业。白沙镇蔡村的徐荣兴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多方帮扶下,他入职遇龙河公司成为竹筏工,从负债累累到成功脱贫,还组建了新家庭。
白沙镇蔡村徐荣兴入职阳朔县遇龙河公司,当上了筏工,日子越过越好。
此外,阳朔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综合体。该综合体集农贸、物流、冷链、电商、培训于一体,优先安排易地搬迁户就业岗位和创业摊位。2022-2024年,阳朔县实施8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总投资515万元,如白沙镇和杨堤乡的新能源充电站项目,运营收入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维护,为搬迁群众幸福生活“续航”。2025年,又申报3个后续扶持项目,涵盖排污管道、停车场、饮水等基础设施,为生活便利提供支撑。
“如何让群众搬得进、住得下、安心享受新生活,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金宝乡党委书记倪发军表示。阳朔县易安后扶专责小组出台系列规章制度,在安置点设服务窗口,细化63项农事城办清单,便民利民。通过“1名工作队员+县乡干部”对接服务,以公益性岗位吸纳搬迁群众任保洁、安保;按每户1500元标准划拨阳朔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综合体链接资金38.3万元用于设施维护,定期检修水电、道路等,全方位保障群众安居无忧。
在水库移民工作方面,阳朔县同样成果显著。全县有中型水库3座,现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4508人,受益人数9425人。自2006年实施后期扶持政策以来,累计发放直补资金5003万元,完成154个项目,投资14317万元,推动库区多元化发展。
其中,“飞地经济”模式成为一大亮点。2023年起,阳朔县整合后期扶持资金,在工业集中区创建水库移民产业创业园,组建阳朔县玖阳(水库移民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产权归移民村,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与设施维护,实现移民共管。公司持有近26000㎡标准化厂房,总资产约7000万元,平衡库区间、村组间产业发展,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为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阳朔县还坚持科学管理与生态保护并重。从项目规划到运营管理,全程把控。立足本地资源,推动库区多元产业发展。持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水库移民劳动技能。同时,高度重视库区生态保护,将金宝乡久大库区环库12个自然村环境整治项目纳入自治区项目储备库,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我们目前正高效推进高田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排污管道、兴坪镇白山底村委山田村排水沟整治等一批项目建设。”阳朔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主任莫小波表示,将继续整合扶持政策、创新治理模式、加大产业帮扶,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调整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思路,加大创新,谋划项目,发展库区移民“飞地经济”,提高产业造血功能,确保库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阳朔先导区建功桂林市旅城”注入鲜活动力。
(供稿人: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融媒体中心,钟玲丽;阳朔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黄艳;金宝乡政府,韦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