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在打扫笼舍,为鸟儿准备鸟食。
未央湖有一片静谧而充满生机的园区——未央湖动物园。作为西安市野生动物急救站之一,这里每天上演着怎样的故事?6月29日,记者跟随饲养员,体验他们忙碌的一天。这里的工作人员顶着炎炎烈日,用专业技能精心呵护“小精灵”,让它们满血复活、重返自然,用爱心、耐心为鸟儿撑起温馨防护网。
6月29日一早,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树荫,急救站里的鸟儿就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们有的相互追逐嬉戏,有的绕着水盆“扑棱”戏水……
“早上一到动物园,我首先要到每间笼舍检查粪便、打扫卫生。”伴随着鸟鸣,8时许,36岁的饲养员陈涛已忙碌了起来。见到陈涛,鸟儿不但没有离开,反而扑棱着翅膀迎了上来。
因为不同鸟类的饮食习惯不同,陈涛和同事每天都要为不同鸟儿准备不同的食材。为了让鸟儿吃得可口美味,饲养员仿照不同鸟类的野外食谱要调配出20多种鸟粮。“你已经吃过了,还要再来一口吗?”陈涛像哄孩子一样和雏鸟说着话。
“遇到没有进食能力的幼鸟,饲养员就会用鸟类奶粉、甘油等调配‘营养餐’,用针管将鸟粮注入小鸟嘴里。有些贪吃的小鸟,吃过之后仍会磨蹭着不愿走。”未央湖动物园园长蒙斌告诉记者,饲养员不仅要确保食物的营养均衡,还要通过一些人为设计,让鸟儿在觅食过程中得到锻炼,好为其日后回归自然“自我谋生”做准备。
在蒙斌的带领下,可以看到需要救助的鸟儿被安置在不同的住所喂养。像猫头鹰、隼等猛禽类,大多住在避光的室内房间。“之所以要分开,是因为它们看到外界的环境会害怕。如果一直处于紧张害怕的状态下,就会影响它们的进食和恢复。”蒙斌说,被救助的鸟类一旦康复、具备长距离飞行能力,他们就会尽快将其放飞。
接近中午,随着气温持续升高,巡查完一圈后,蒙斌打开风扇启动喷淋设施,让救助站笼舍里的鸟儿有个相对舒适的环境。
穿梭于鸟馆的笼舍之间,陈涛细心观察着这些“小精灵”的身体状态。守护鸟类10余年,陈涛对各种鸟类的身体状况、脾气秉性了如指掌。
“这只白色鹦鹉被送来时已经有了抑郁症,经常啄自己的羽毛,看着很心疼。”在陈涛伸出手后,这只鹦鹉用头来回蹭陈涛的手。“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会陪着它,还给它‘开小灶’。”陈涛说,现在这只白色鹦鹉的精神状态已经好多了。
为了锻炼鸟儿的觅食能力,陈涛和同事们准备了鸟粮投放点,并将其设置在灌木丛、树林边缘等隐蔽处,以减少人群对鸟类进食的干扰;采用悬挂式投喂装置,避免鸟粮被污染。
当日16时许,陈涛踩着梯子爬到树上,拨开面前的枝叶,用铁丝在树干上安装投喂盒,同时补充小米、糙米、玉米碎等鸟粮,同步做好残粮、鸟粪清洁,保证鸟粮充足和卫生。定期巡查设置在园区的20多处投喂点的“口粮”余量,确保不同区域的鸟儿都“有饭吃”。
“快去自由飞翔吧,回归属于你们的天空。”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6月29日18时许又有一批鸟儿冲出鸟笼,重返蓝天展翅飞翔。
“每年夏天,我们的衣服在工作期间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陈涛掀起衣袖后,看到他的胳膊上下半截黑白分明,胳膊上的伤痕让人触目惊心。“这些都是被鸟的爪子或者嘴巴划伤的,而且经常是好了又破,破了再长。”指着一道依然明显的伤痕,陈涛回忆说,这是在救助一只进食困难的鹈鹕的过程中,被锋利的鸟嘴边缘划伤的。
作为野生动物的“守护者”,10多年来,蒙斌、陈涛等救护站工作人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夏酷暑。“救助鸟类和保护环境是责任和义务,我始终认为这项工作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陈涛说。
时不时有街道、派出所和市民,把需要救助的鸟儿送到急救站。“随着环保理念提升,现在大家爱鸟护鸟的意识越来越强。”蒙斌说,野生动物保护不单单只是救助一个个体、一个物种、一个种群。要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就要做好栖息地的保护,他期待更多市民成为鸟类的“守护者”。
一群鸟儿放飞了,急救站的故事还在继续。虽然这里的小动物来去匆匆,但这短暂的相处,却让它们拥有了重返蓝天的机会。蒙斌希望更多人,积极参与爱鸟护鸟,让美丽的鸟儿在蓝天自由翱翔,让清脆的鸟鸣成为城市里最动人的音符。
目前,西安市共有城东、城中、城南、城北4个野生动物急救站,以及1个野生动物救护站,就近对伤病、迷途、受困野生动物实施救助。急救站主要针对伤情较轻的野生动物实施救助,若野生动物出现伤情过重的情况,则需送往救护站接受进一步救助。(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