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乎城市生态与人文表达的盛会在单向空间启幕。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与单读联合发起的"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正式启动,以自然写作为纽带,搭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文创作的跨界桥梁,为城市生态保护注入文化新动能。
活动现场,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罗丹妮、作家兼单向空间/单向街基金会联合创始人许知远等行业嘉宾齐聚一堂,《随机波动》主播冷建国以线上形式参与研讨,共同围绕"自然写作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深度对话。
杨彪指出,SEE基金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全国多地推进环保项目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公众自然观培育的重要性。面对当下碎片化阅读趋势,自然写作能够从文化层面唤起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情感共鸣,此次与单读合作,正是希望推动基金会向"公众环保教育"转型,引导社会回归深度思考。
许知远结合自身徒步美国国家公园的经历,强调自然是"心灵觉醒的媒介"。他倡导写作者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通过文字唤醒人们对自然声景、形态的感知力。在他看来,自然写作正在成为新的文化趋势,文字不仅能记录个体的自然体验,更能凝聚成集体生态意识,对抗技术时代的情感疏离。
罗丹妮认为,自然写作征选计划开创了文学与环保跨界融合的新范式。优秀的自然写作作品既要具备科学的物种认知,又需饱含情感温度,通过真实的个体经验引发读者共鸣。这一计划不仅是对优秀作品的征集,更是对新兴创作者的培育,有望推动自然写作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实践。
冷建国通过视频分享了从乡村到城市的生活轨迹,讲述了在山林徒步、越野跑过程中获得的心灵滋养。她强调,优质的自然文学首先应具备文学价值,如《在黄昏起飞》《苔藓森林》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文学的独特魅力,彰显其作为独立文学体裁的价值。
活动现场互动环节,针对自然写作的传播路径与自然教育落地等热点问题,嘉宾们展开深入探讨。杨彪介绍,基金会正通过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与科普博主合作开展精准传播;罗丹妮提出应建立自然写作出版规范,引入专业评审机制。在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问题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应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如优化绿地连通性、丰富物种多样性等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自然写作能够为这一进程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此次"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的启动,不仅开创了中文自然写作征集的先河,更通过多领域跨界对话,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出"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创新路径。以文字唤醒生态感知,以感知激发保护行动,助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文化力量。(刘景,张琪,李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