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建党节当天,湖南省洞口县古楼乡古楼村的红色氛围格外浓厚——湖南科技大学第三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带领党员群众上党课强信念、参观红色文化馆重温初心、清理洪灾茶企现场助力复产、慰问高龄老党员传递温情……一系列“党建+服务”活动,为古楼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红色动能。
接力三年:从“外来人”到“村里人”的深情蜕变
自2021年起,湖南科技大学先后选派3批优秀干部扎根古楼村,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换取信任。第二轮工作队队长李志荣曾笑言,刚驻村时“村里的狗见了我都叫”,但仅仅2年,他们便通过“入民户、贴民心、解民忧”的走访实践,成为村民口中“比亲人还亲”的“农专家”:为村民申请低保、解决饮水难题、推动旱厕改水厕;制作卫星地图标注每家每户,用无人机航拍记录村庄全貌;换上运动鞋、挽起裤腿下田劳作,从“门外汉”变身“懂农知农”的行家里手。如今,“狗不叫书记”的目标早已实现,工作队与村民的“连心桥”越架越牢。
产业赋能:茶乡蝶变激活振兴“动力源”
“远看茶山美,近探产业兴”,古楼村的茶产业优势被工作队敏锐捕捉。2023年,工作队牵头与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共建“科技小院”,邀请专家驻点指导,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助力茶叶提质增效;2023年,“洞口茶叶科技小院”入选国家支持建设名单,2024年获评“最美科技小院”,为茶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在此基础上,工作队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升级茶园为“公园”、园区为“景区”,建成茶山路、洪武茶苑、彩虹滑道等20余处文旅设施;2024年,古楼茶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今年4月,“奔跑吧·邵阳”全民健身跑(洞口站)暨第二届洞口雪峰茶推广季活动在此启动,吸引全省300余名跑者参与,古楼茶香与文旅活力“双向奔赴”。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从15万元跃升至34万元,增长126%;茶叶合作社、手工小作坊、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村民通过种茶、办农家乐、卖茶点等多渠道增收,“茶乡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重教兴文:双轮驱动培育“振兴梦”
“驻村第二天就到学校,看到操场坑坑洼洼,当时就想一定要改造它!”李志荣的初心,化作了50万元省体育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的争取、200米文化墙的新建、研究生支教团队的驻点……如今,古楼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仅有了平整的操场,还举办了首届运动会;学生生地会考成绩跃居全县前三,初三毕业会考成绩跻身前十。
文化振兴同样步履铿锵。工作队梳理村史建成村史馆,用传统农具复原农耕场景,以图文实物记录乡村变迁;挖掘“贡茶文化”“红色文化”,编写《古楼记》传承乡韵;湖南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唐亚阳带队为村文化活动中心揭牌……村史馆里,村民自发捐赠的老物件、提供的历史资料,成为“乡愁记忆”最生动的注脚。
精雕细琢:和美乡村铺展“新画卷”
“路修好了,环境美了,农特产品能快速运出去!”古楼村党支部书记付照凤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工作队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先后争取省级资金200万元、亚行项目资金600多万元,治理河道、建设防洪堤、打造沿河休闲圈;架设维修路灯、搭建庭院竹篱笆、设置12组垃圾分类点……2023年,古楼村获全市人居环境检查第一;2024年,洞口县和美乡村现场观摩会在此召开,成为乡村环境整治的“样板村”。
5月26日,湖南科技大学第三轮驻村工作队王艳、祁双、刘哲正式入驻,与第二轮工作队完成“接力交接”。从2021年到2025年,从第一批到第三批,科大与古楼的双向奔赴从未停歇——28人次校领导踏遍村角,30多个学院部门持续指导,10万元工作经费、120万元庭院经济专项、校农特产品直营店……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奏响了“校村共兴”的激昂乐章。
乡村振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如今的古楼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图景愈发清晰,而湖南科技大学驻村工作队的脚步,正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坚定迈进。(王祥刚、 曾彦菲、兰绍华、肖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