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湖南怀化,安江农校纪念园里,杂交水稻的绿浪在热风中翻涌。袁隆平院士雕像的目光穿越试验田,落在湖南省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暨农耕文化与耕地保护研讨活动的人群上——
来自湖南省人大、省政协、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怀化市人民政府、湘潭市生态环境局、红网等政府部门与媒体代表,正在深情诵读《安江倡议》:
“务农重谷,天下之本。农耕文化,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魂......”声浪惊起白鹭,掠过不远处曾出土了7000多年前碳化稻粒的高庙遗址。这片改写人类饥馑史的“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土地,正以文化之力凝聚起全社会守护耕地的磅礴力量。
沃野展新卷
优秀案例的文化密码
土地是孕育、滋养农耕文明的生命之基、文化之根。湖南素有“九州粮仓”的美誉,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文明,自远古便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活动现场发布的“湖南省农耕文化与耕地保护十大优秀案例”,正是千年农耕文明的时代新篇:
岳阳市君山区,坚持以水定地、以地配水、水地协同,耕地与水域、林地空间适配度提升28.6%,灌溉保证率超80%。累计建成覆盖40.79万亩耕地的标准化灌溉网络,3.91万亩“旱涝保收”韧性农田,平均亩产增幅15%,筑牢了“洞庭熟天下足”的坚实“耕基”。
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持续开展“我为农民建良田”行动,采取摸家底、治酸土、提地力系列措施,推动耕作破酸、施肥调酸、轮作防酸,完成耕地质量保护提升1.24亿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让酸土重生,瘠地化膏腴,农田变良田。
长沙市望城区大泽湖湿地近自然湿地公园,在城市核心区保留200余亩耕地,实施水稻、五彩藜麦、紫云英、向日葵等彩色庄稼轮作,打造休闲农园、艺术农园、社区农园等“都市田园”,让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娄底市新化县,以原态保护、活态利用、业态融合的“三态合一”模式,统筹推进整体规划、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灾害治理,守护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紫鹊界梯田,实现了“文化保护—产业激活—群众受益—国际影响”四维共赢。
“观水察土、依水诊田”是传统农耕智慧的核心精髓之一。湘潭市坚持“水润沃土、土孕嘉禾”理念,创新实施“精准溯源-清淤断源-源头整治”模式,从源头治理污染耕地,清理6公里灌渠污染底泥4000方,削减镉输入量159千克/年,还大地以清幽、护清流于长存,确保4600亩沃土丰饶。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桑植县坚持“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原则,山上还林500亩白茶飘香,山下造地200亩稻浪翻金,带动群众增收200万元,提升耕地质量4555亩,生动诠释了万物并育、和谐共生的永恒辩证法,为山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改革提供了样板。
《齐民要术》记载:“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桃源县传承耕地改良古法,融合现代土壤调理技术,首创“石灰质+N”酸化耕地治理模式,推动16万亩酸化耕地pH值提升至5.47,土壤有机质每千克增加0.24克,水稻亩均增产近67公斤。昔日酸土变良田,桃花源里好耕田。
洪江市充分发挥“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的文化优势和“物种变异天堂”地理优势,统筹耕地保护与种业振兴,建成23万亩高标准农田、4万亩机械化制种基地,年均制种超500万公斤,续写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时代新篇章。
浏阳梅田湖村统筹整合500余亩良田,构建“农耕体验+研学教育+生态旅游”三位一体产业,实现“以文塑旅、以旅护耕、以耕富民”,连续五年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村民分红超1224万元,书写了“田畴生金、诗礼传家”的共富新篇。
南县传承《齐民要术》“饭稻羹鱼,水陆之利兼收也”精华,通过“小田改大田”建设62万亩高标准农田,育养分离技术创新“稻虾共养”模式,年产12万吨龙虾、33万吨稻米,稻虾米品牌价值155亿元,实现稻、虾、生态“一田三收”,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
十个案例,既有古法新酿,瘠土化金,又有文化活化,沃野生金,更有智慧再生,薄地焕新,充分彰显了千年农耕文化赋能新时代耕地保护的实践伟力。
三湘续华章
耕脉传承的立体实践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赓续农耕文化,严守耕地红线,三湘大地,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新图景,满目都是日日新的奋斗华章。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倾力打造“土地的力量”耕地保护宣传系列策划,推出隆平水稻博物馆等CityWalk打卡推荐,“制度刚性约束+技术柔性修复+文化长效浸润”的《田地之间》《我是田长》系列专题策划,以及“我在开慧有丘田”项目系列“开心农场”体验活动,将农耕智慧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载体。
耒阳市农耕博物馆早在2004年就举办“农耕文化论坛”,出版《神农创耒与农耕文明》,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享有“全国农耕文化第一馆”美誉。近年来,持续优化以文字演化、文物藏品展出、近现代农机发展三大主题展览空间,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农民丰收节、6·25全国土地日等重要节点,积极推动农耕文化进田野、进课堂,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耒耜之利惠天下”的深刻内涵,厚植耕地保护责任意识。
郴州市北湖区曾出土了农耕史上第一块南宋“劝农碑”,近年来持续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挖掘农耕文化的时代内涵,搭建“丰收节”“盘王节”“禾花鱼节”“稻田亲子艺术节”等展示平台,提升农耕文化传承主体性,促进农耕文化多维传播。
永州市冷水滩区打造“耕地保护+农耕文化”模式,赋能农文旅融合。在旅游旺季发布“农耕文化”旅游图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创办“伊家人·一家人”公益活动品牌,开设乡村大舞台、乡村大讲堂,举办永州市秋季春晚、“甜美伊塘”油菜花乡村音乐会等公益活动,同时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民作家分会,成为了全国首个农民作家小镇。祁阳市传承古法,将紫绿肥生产作为土壤培肥改良和减肥增效的一项关键措施,通过“双季稻+紫云英”轮作模式创新,实现了农耕文化传承与耕地保护的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为南方稻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了“祁阳样板”。
怀化溆浦山背梯田肇始于北宋,历经宋元明清四代拓建,形成纵贯海拔400-1400米、绵延7.5公里的千亩梯田群,是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文明的活态标本。袁隆平赞为“世界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并亲题“中国溆浦花瑶梯田”。近年来,修复坍塌梯田600余亩,疏通水渠5公里,推行“梯田认养+有机种植”,亩均收益提升至5000元。同时,积极打造“农耕体验—文化展示—生态产品”产业链,以“雪峰山下的千年稻作”为核心IP,深挖梯田四季美学与农时文化,打造“镜面梯田”(春)、“稻浪梯田”(夏)、“丰收梯田”(秋)、“冰雪梯田”(冬)四季主题景观。精心策划“梯田插秧节”、“稻花鱼丰收节”等沉浸式文化节庆,做到“季季有景、月月有节”。
众志固金瓯
赓续文脉的湖湘共识
赓续农耕文化,严守耕地红线,既需要实践探索,也需要理论指引。同期进行的农耕文化与耕地保护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巅峰论道,为湖南“把关定向,问诊开方”:
“湖湘农耕文化在丰富湖湘文化资源库、凝聚耕地保护共识、推动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建议,要开展全域式、专题化的湖湘农耕文化资源普查,深化资源的学理转化与符号提炼,提升文化品牌标识度,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资产。同时,创新湖湘耕地文化传播形态,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进全员参与文化创作,搭建并利用好智能化传播平台,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呈现,探索多样化表达。
“湖南在耕地保护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湖南省在多个方面率先行动,包括第一个出台国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首批实施‘田长制’、以及在国家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文化保护保护机制。”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郧文聚点评说。
“当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要向过去学习,学习过去我们所积累下来的那些成功经验和智慧,包括生态的经济的文化的。这对于今天农业的绿色转型、低碳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闵庆文说。
而在田间地头,经由党委政府、主管部门、主流媒体、社会公众的齐声呼吁,“赓续农耕文化严守耕地红线”的种子已在三湘大地悄然扎根。
益阳“田长制直播间”里,主播举着自拍杆走在田埂:“老铁们看这灌溉渠,妥妥的旱涝保收!”百万点击量背后,是湖南数万名田长日夜巡守的足迹。
“耕地是命根子啊!”洪江市熟坪乡老农蹲在袁隆平试验田旁,抓把泥土紧攥手心。他身后,第三代杂交稻在风中扬起绿浪,田埂石刻着院士遗训:“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胡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