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作风建设这棵参天大树如何在时代土壤中继续茁壮成长,成为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洗礼;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贯穿始终的政治坚守。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没有完成时"的执着,才能让作风之树常青,让为民之根深扎。
回溯党的百年征程,作风建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红线。延安整风运动清扫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思想尘埃,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为执政之路点亮指路明灯;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思想禁锢的樊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刹住了长期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历史告诉我们,每当党和国家事业处于关键时期,作风建设总是发挥着廓清迷雾、凝聚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些宝贵经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提醒我们作风建设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在继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
审视当下,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更具复杂性和隐蔽性。"四风"问题如同野草,稍有不慎就会死灰复燃——有的干部将形式主义包装成"创新举措",用华丽台账代替扎实工作;官僚主义穿上"数字化"外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成为基层新负担,过多的数字化报表让干部陷入"指尖忙"却"实地荒"的困境;享乐主义变换存在方式,从豪华会所转向隐蔽场所;奢靡之风改头换面,通过电子礼品卡等隐形方式延续。基层干部反映:"现在明目张胆的违规少了,但各种变通办法层出不穷,监督必须更加精准。"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必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子钉实钉牢。
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需要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江苏省推行的"三项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鼓励激励机制让能干者有机会,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卸包袱,能上能下机制使平庸者坐不住。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将作风建设要求转化为具体服务标准,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这些实践揭示深刻道理:作风建设既需要思想教育的"软引导",更需要制度约束的"硬杠杠";既需要雷霆万钧的专项整治,也需要润物无声的日常监督。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通过压实监督责任、强化问责机制避免制度空转,才能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实现作风建设长效化、规范化。
作风建设的根本价值坐标始终是"人民"二字。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扎根山区,用科技让荒山披绿、农民增收,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谛;抗疫斗争中,无数党员干部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筑起保护人民的钢铁长城;脱贫攻坚战场上,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这些新时代的作风镜鉴告诉我们,好作风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中,蕴含在一次次排忧解难的真情里。当老农说"现在的干部能坐下来听我们说话了",当社区居民称赞"干部办事不再推三阻四了",这些朴素评价正是作风建设最真实的成效检验。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风建设这棵大树需要每一位共产党员用初心浇灌、用担当培育、用实干呵护。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让党的作风之树在新时代阳光下更加枝繁叶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坚实的作风保障。记住,作风建设的考场无处不在,而考官永远是人民群众——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根本政治立场。(供稿人: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北门街道塔水桥社区黄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