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老廖,一天弯腰8小时能挣200元,这些阿公、阿婆都争着来。”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五斗江乡青丰林场,年过花甲的彭梓林笑着打趣道。一旁的凌天祥师傅接过话茬:“是啊,虽说我们年纪大,一年在家做工就有5万元收入,养老不拖累儿女,还能帮衬点——山里做工夫,身体蛮好哩!”
森林覆盖率79.13%的江西遂川,爽朗的笑声在龙泉老码的发源地五斗江乡随绿浪翻滚,回荡在青丰林场的挺拔的红心杉林间。林下,1600亩黄精自由生长。青丰林场场主廖石民和几个老伙计踏着晨雾,猫着腰,打量着凝着露、抽着芽的黄精,越看越欢喜。廖石民前脚刚和凌天祥、彭梓林等安排好山林抚育事宜,就和他们约起10月黄精采挖季的人工安排。
在青丰林场,像彭师傅、凌师傅这样年过五旬的“银发”劳力有近百人,他们在家门口将山林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一切,都源于负责人廖石民十八年来在林权改革浪潮中的坚定探索。
拓荒:从荒山到万亩青山
2006年,林权改革的春风吹进深山。廖石民以独到眼光,将那些被抛荒的偏远山场流转经营。他拿出经营香粉厂积累的资金,选用良种壮苗,精心管护,让荒山披上绿装。短短两年后,青山丰饶的愿景催生了青丰民营林场。杉木行情高涨的2011—2013年,优质林地每亩收益近万元,高峰期雇工达百人,年工资支出50万元。2012年后国家的造林补助政策,更如雪中送炭,为持续营林提供了支撑。
应变:当杉木遇冷,黄精破土
近年来,杉木市场风光不再,但抚育成本却无法回避——杂草藤蔓随时会吞噬多年心血。面对挑战,廖石民在林间另辟蹊径:利用杉木林下天然的湿润荫蔽环境,套种中药材黄精1600余亩。清明时节人工辅助分株移植,模拟野生生境,造就了品质上乘的黄精,使其成为传统“九蒸九晒”工艺的定点供应商。黄精采挖季,熟手村民日收入可达300元。与此同时,400亩山苍子去年收获了3000斤,今年预计产量翻番,山林“副业”正多点开花。
共富:青山常丰,家园长兴
青丰林场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效益。更让廖石民欣喜的是其辐射效应:来自三和、庄坑、木洞等村的林场工人们,在亲身参与科学造林、精细管理的过程中,思想悄然转变。
他们摒弃了过去“一锄法”粗放造林、疏于管理的旧习,将林场学到的良种选育、规范种植技术带回了自家山场。如今,光在三和村毛桃自然村,村民自发采用良种科学营造的林海已达3000亩,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林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像林育民这样的农户,将自家经营不善的80多亩零星山场,主动流转融入规模化经营。
而周边这群平均年龄55岁的“银发军团”,也是靠着民营林场,年劳务收入轻松突破5万元,实现了“养老不给儿女添负担”的朴素愿望。
“青丰”之名,寄寓青山常在、生机永续。廖石民的探索,让青丰林场般扎根沃土、逐绿生“金”,265家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正乘林权改革之东风,将座座青山化作泽被乡邻的“绿色银行”,助推乡村发展,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点绿成金、富美相生的时代答卷。(供稿人: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林业局 郭招云、李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