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温突破45℃。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塔里木分公司70825SL钻井队的搬迁车队碾过龟裂的戈壁,刚刚完成从北疆到南疆的转场。
今年7月,塔里木分公司从10家钻井公司中脱颖而出,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新疆中新建石油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探2井的承钻资格,成为公司在稳固现有市场基础上,主动开拓西部新兴市场打造的效益增长极。
这场跨越1300公里的“大迁徙”,恰似35年前那列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隔着悠悠岁月,两程足迹仿佛在时光里悄悄重合。
1990年3月,18名胜利勇士从东营出发,在火车上熬过7天7夜,毅然踏入距家3500公里外的戈壁荒漠,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
35年来,胜利石油工程公司西部工区阵地从南疆拓展到北疆,队伍规模从18人发展到上千人,先后攻克一个个高难度井的技术难题、打下了一批批高产稳产井。
35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而言,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铁军队伍却在35年间,实现沧桑巨变。
当年,勇闯禁区的勇士攥着皱巴巴的地图奔赴山川;如今,西部将士驾驭着智能钻机在戈壁腹地创造奇迹。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产业报国,为国找油!
进军“死亡之海”
进入盛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热浪裹着沙粒趴在工鞋上,每走一步都发出细碎的声响。
在西部工区待了17年,孟强对这里的环境早已习以为常。从南疆到北疆,他的脚印早已和胜利钻井队伍的“铁军”名号,深深烙在这片“死亡之海”。
走进塔里木盆地腹地,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这片“死亡之海”,漫天黄沙、极端干旱、昼夜温差大、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在这里,夏日地表温度50℃,别说是井架上的铁疙瘩了,即使穿鞋走在沙漠里,脚也会被鞋底烫得生疼。
就是这样的环境,时任70650SL钻井队平台经理的孟强,在入疆第5年,带领钻井队在漫天黄沙中,以“井深6500米以下、深井年进尺3万米”的成绩创下全国纪录。这一纪录,直到2023年才再次被这支队伍打破。
谈及过往,已经是塔里木分公司副经理的孟强,眼中充满着坚毅与自豪。从部队退伍的他,对“铁军”一词有着自己的理解:“‘铁军’一词最初源于军事领域,在石油战线上,‘铁军’则代表一种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
2008年,塔里木工区进入快速发展期,胜利钻井队伍陆续进驻,巅峰时期达到28支钻井队。彼时,西部工区吸引6家工程公司的128支钻井队逐鹿荒漠。不断壮大的钻井市场,既让孟强看到希望,也感受到压力。
市场竞争,落后即淘汰。35年来,塔里木分公司完成总进尺530万米,创造了39项全国第一,打破313项西部探区钻井新纪录,六次捧得塔里木油田“重大油气发现奖杯”,为中石化“深地一号”贡献3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气井,累计产值超过150亿元。
去年,塔里木分公司再传喜讯,4支钻井队同时突破3万米,创造中石化钻井新纪录两项,刷新区块20项高指标纪录。
在塔里木分公司经理程丙方眼中,成绩背后靠的是拼劲。如今,这支“铁军”在西部重点井、功勋井、1号字井和“深地一号”高产井上,都镌刻上“胜利”的名字。
如果说孟强是塔里木“铁军”的奋斗缩影,同样是退伍军人的渤海钻井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北疆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徐海东,则用一场“绝境突围”诠释了“铁军”的韧性。
在徐海东看来,“铁军”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每根钻杆里的韧性。
2018年渤海钻井北疆项目部成立时,徐海东带着9部钻机在浅井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可2020年永进区块勘探策略调整,浅井市场被抢占,深井队伍没活干,闲置的钻机被一部部调回东部。
“扛到2022年底,手里只剩下3部钻机,项目部濒临解散。”站在办公楼前,望着远处往东部搬迁的车辆,徐海东心里鼓起绝处逢生的勇气:市场来之不易,不能轻言放弃!
转机出现在永进305井。2023年,项目部好不容易争取到一口中石化重点示范井。这是一场硬仗——常规需要160多天的钻井周期,设计却只给了97天。
“这一仗必须赢,市场不会等我们,‘胜利’的牌子更不能倒下。”徐海东感慨道。他们迅速调整策略,优化钻井参数,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最终,他们用61天创下12项国内钻井指标,比集团公司钻井周期的奋斗目标还提前了26天,不仅打出了胜利工程公司的威风,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
一战成名后,徐海东带领项目部逐渐站稳脚跟。2024年,渤海钻井北疆项目管理部将钻机规模调整为“1深7浅”,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再创佳绩,全面保障了胜利北疆的浅井勘探及开发任务。
戈壁荒漠,红旗在钻塔上猎猎作响。35年前,胜利工程公司在西部种下的那片“石油花”,在戈壁滩上绽放得愈发绚烂。
扬起“西部春风”
乌尔禾、克拉玛依等美丽词汇在许多人的眼里充满了神秘色彩,但这里的西部工区施工现场,却是蜱虫、梭梭草、骆驼刺的“生长地”。
在这片被自然刻下严苛印记的土地上,除了极端自然环境和荒凉工作环境,西部工区的铁军将士还面临着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勘探开发难度加大等多重挑战。
哈山6井矗立的钻塔,是他们破局的缩影。
这口井穿越砾岩、玄武岩、砂岩、凝灰岩等地层,面对复杂多样的地层考验和挑战,渤海钻井总公司北疆项目部打破固有认识,跳出束缚。
他们通过随钻实时优化、评估迭代提升、地质工程一体化等技术,突破6000米火成岩禁区,先后创造区块一开、二开、三开、全井机速最高4项纪录,完成9个分支施工,连续刷新胜利油田分支井分支数纪录。
如果说攻克哈山6井是北疆项目部技术创新的宣言,那么塔里木分公司70650SL钻井队的重生,则是西部工区最鲜活的生存注脚。
2015年,低油价寒冬期到来,钻井工作量锐减,钻机大面积停产,“铁军”面临空前危机。2021年,在家冬休的时任塔里木分公司70797SL钻井队平台经理韩韬接到调令,回到熟悉的塔河战场。
这一次回来,韩韬并不轻松。当时的70650SL钻井队少了昔日的荣光,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钻井时效上不去,队伍士气像被抽干了气的皮球,在西北局排名近乎倒数。
“在西部工区,综合排名很关键。排名越靠后,工作量就越少,工作没干劲,队伍不好带。”这位曾将70797SL钻井队从工区倒数第一带进前十的平台经理,又一次面对着熟悉的局面。
每道工序前多想一点,每项数据多核对一点,每天驻井时间多付出点。靠着这些土方法,韩韬带着70650SL钻井队快速高效地打下了一口又一口优质井,让队伍的士气重新点燃。
韩韬表示,西部工区相对独立,井队分散,队伍发挥战斗力的关键是大家拧成一股绳,把每道工序、每项工作做细做扎实。
在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中,西部工区不仅是市场开拓的前沿阵地,也是打造技术先导型油藏经营综合服务商的“竞技场”。
塔里木分公司紧跟中国石化“深地一号”步伐,针对顺北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超深、超高压、超高温等钻探难题,从全过程提速向全要素提速转变,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获评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十大核心技术”。
井下作业公司新疆项目部通过优化完善连油装备配套,增加地面计量装置和连续泵抽装置,推动深井、超深试油装备迭代升级。井下作业公司新疆项目部党总支书记程浩说,试油施工的多口重点探井见到良好油气显示,其中董斜19井日产油气当量236.45立方米,创胜利西部准噶尔盆地油气日产最高纪录。
钻井工艺研究院西部分院鼓励技术干部走出去,因地制宜,创新形成北疆工区浅层水平井的胜利特色打法,先后为29口超浅层水平分支井提供技术服务。
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北疆固井工程部在永丰1HF井,成功应用泡沫低密度水泥浆,实现固井全过程无漏失。管具技术服务中心北疆项目部与甲方、钻修井单位形成线上、线下沟通机制,时刻掌握钻修井运行动态,合理把控阶段性生产节奏变化,保障北疆工区生产运行。
35年时光荏苒,从第一支胜利队伍带着钻机走进戈壁,到如今多支精锐之师在西部工区扎根生长,胜利工程公司队伍赢得甲方的信任和肯定。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西北工区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逄超道出背后的原因:“能在西部工区立足,靠的是30多年来的技术沉淀和集成,也离不开几十年来市场的磨砺和考验。”
当风卷着梭梭草掠过井场,耳边传来钻机的轰鸣——声音里,有自然的严酷,还有创新突破的铿锵。
铁军“薪火相传”
绕过钻井二层台护栏,一阵阵急风钻进领口袖口,工服被撑得像个帐篷,睁眼都变得困难……
天山脚下的达4井,坐落在达坂城素有“风窝子”之称的地方。在很多人眼中,这里是天山美景的组成部分。可对70698SL钻井队干部员工而言,这里只有风沙漫过井架时的啸声、烈日炙烤钢铁时的灼烫,以及零下30℃里钻杆结冰的脆响。
30年前,李作秋大学毕业踏上西行的列车,从“小部队”到“大兵团”,他亲历了西部工区从帐篷营地到标准化井场的蜕变,也把青春熬成了戈壁滩上的胡杨。
说起西部工区的辛苦,有很多人难以体会。
游客眼中,荒凉孤寂、酷暑极寒、遮天蔽日的漫天黄沙是别样浪漫,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铁军”却要夜以继日承受着复杂极端自然环境的考验,靠着铁人般的意志,熬干汗水和泪水,用钻机丈量大地。
“不远千里到荒漠里打井的意义是什么?”2023年新员工入职时,有人曾问过塔里木分公司副经理李作秋。望着公司院内耸立的旧井架,李作秋平静地说:“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保住胜利西部的矿权。”
简单一句话,藏着一代代“铁军”将士踩着戈壁荒漠找油的感人故事。
“每次家里人送我,告别后,我都不会再回头。看了,就舍不得走了。”言毕,程浩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涌出来。
井架在戈壁里扎了根,刘小波在西部工区的日子也扎了根。
顶着新疆的酷暑烈日,人哪怕站着不动都会浑身是汗。井下作业公司新疆项目部试油一队队长刘小波却十几年如一日,始终盯在现场,晒得一身黝黑。
望着脚下的沙漠,徐海东曾有感而发:“沙粒虽碎,能堆成浩瀚沙海;人生虽短,也能成就非凡功业。”
荒漠扎根,岁月生花。提起外人眼中西部工区的艰苦和荒凉,扎根新疆30载的李作秋眼中闪烁着光芒:最苦的日子都过去了。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
戈壁荒漠的浩瀚,没有拦住“铁军”出征的步伐。枯燥无味的野外,也没有打退将士们奋斗的信心。
鲜艳的胜利红,映红了天山南北。三十余年光阴流转,当年的“小部队”已成长为上千人的铁军队伍。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先后进军春光、永进等新油气田,打下多口优质井,为胜利油田保矿权展现了新作为。
这些成绩背后,是许多个“刘小波”在45℃高温下连续的坚守,是许多个“李作秋”在暴风雪里协调物资的足迹,是许多个“程浩”在视频里给父母报平安时强撑的笑容……
如今的西部工区,早已不是孤军奋战的“拓荒地”,而是融入西部“大胜利”平台的“增长极”,前端聚焦增储上产,后端优化资源全链条,技术攻关团队深入腹地,把“胜利标准”写进每一米进尺,为胜利西部高质量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供稿人: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王彦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