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山东东营胜坨镇:文明实践让幸福“看得见”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6 16:15:26
摘要: 截至目前,像王芳这样的志愿者,已在全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62场,在村、社区开展“微宣讲”427场次。从“公益大集”的便民服务,到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胜坨镇的文明实践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群众的生活。在胜德社区萤火虫学堂,“小小文明观察员”活动持续开展。


夜晚七点,山东东营市胜坨镇探宝广场已经热闹起来。幸福里老年艺术团负责人吕迪云正带着十多位老姐妹排练广场舞,红色的绸带在风中翻飞,与身后的音乐喷泉相映成趣。“以前大家自学,学的慢动作也不到位,现在有专业老师教大家跳舞、打非洲鼓,大家都说退休的日子过得比蜜甜。”吕迪云擦着额头的汗珠,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在胜坨镇,文明实践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浸润在柴米油盐里的实在变化。这种变化,要从遍布全镇的43个文明实践阵地说起。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图书室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上千册图书,靠窗的书桌前,几位老人正戴着老花镜读报。“每周三都有老师来教智能手机使用,现在我不光会视频聊天,还能在线交水电费呢。”72岁的王树林举着手机,展示刚学会的“新技能”。

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通明苑社区的“公益大集”就是最生动的注脚。每月逢五的清晨,社区广场上便支起十几顶红色帐篷,垦利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刚摆好血压仪,就被居民围住了。“李大夫,我这降压药快吃完了,您看用不用调调剂量?”56岁的赵秀莲拿着药盒问。另一边,“爱之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正给张大爷剪头发,“张大爷,您这头发该修修了,天热了剪短点舒服。”志愿者小王笑着拿起梳子,在张大爷花白的头发上轻轻梳理。这样温馨的场景,在通明苑社区的“公益大集”上经常上演。志愿者们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了浓浓的温情,也剪出了文明实践中最动人的模样。

“办场婚事,光彩礼就得十几万,还得摆几十桌酒席,不少家庭为此犯愁。”尚庄社区的孙桂英坦言。如今走在各村,红底白字的移风易俗宣传栏格外醒目。尚庄社区红白理事会成员孙桂英记得,今年春天村里的磊磊结婚,主动降低彩礼,婚礼只摆了10桌酒席。“现在村民们都觉得,婚事简办不仅省钱,还省心体面。”

这种观念的转变,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奔走。45岁的王芳是“理论宣讲轻骑兵”,她自己编写顺口溜逢人就爱唠叨几句:“高价彩礼要抵制,铺张浪费不可取,厚养薄葬新风尚,文明美德要传递......”在黄河大集上,她的“唠叨声”也是一停没停,围拢来不少村民。截至目前,像王芳这样的志愿者,已在全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62场,在村、社区开展“微宣讲”427场次。

文明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胜德社区萤火虫学堂,“小小文明观察员”活动持续开展。10岁的李雨桐有个小本子,专门记录看到的文明事:“3月15日,看到张爷爷主动捡垃圾;4月2日,同学互帮互助复习功课......”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

从文化广场上的舞步,到农家书屋里的墨香;从“公益大集”的便民服务,到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胜坨镇的文明实践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群众的生活。当每一份善意都有回响,每一次实践都落地生根,幸福便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看得见的成长、触得到的希望,在时光里生长出永恒的力量。(供稿人:山东东营市胜坨镇委侯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