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最干旱的地方之一”的阿拉善盟面临着世界级的治沙难题,如今,俯瞰阿拉善盟灼热的沙海之上,满目绿意星罗棋布,中交内蒙古阿拉善盟西部荒漠治理(二期)正书写着在荒漠播撒绿色种下春天的篇章。从无垠荒芜到生机萌动从点滴绿意到蓬勃生长,阿拉善西荒二期项目已完成涵盖种草造林、工程固沙在内共计251.55万亩的施工任务,相当于17.5个北京市区的面积。
如何在广袤浩瀚的沙漠中栽下绿色,中交建设者们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步走”的神奇妙招:
第一步:让沙漠留下来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盘踞在阿拉善盟戈壁、丘陵、滩地纵横交错,流动沙丘占比高达83%,狂风掠过之时卷起的黄沙便让植物瞬间倒伏,根系被折断或裸露在沙面难以继续生长,为了锁住这片“不安分”的沙土,建设者们拿出了对付流沙的“利器”:——草方格!通过稻草、麦草等干枯后的秸秆插入沙地并铺设形成格子框架,像是一层轻薄但透气的“纱衣”,减缓风速、固定流沙的同时聚拢水汽。原本寸草难生的荒芜沙地变成适宜特定植物生长的“苗床”。为最大限度把沙子留下来,建设者们对铺设标准进行严格限定,其厚度必须保持在2~3厘米以内,埋入沙层的20厘米麦草如同“毛细血管”,将深层湿气向上疏导,露出地面的15厘米秸秆就像撑开的一把把微型“遮阳伞”,有效减缓蒸发,让沙层保持温润。这些几乎与沙漠融为一体的金黄色格子,是建设者们给沙漠植物搭起的“生命摇篮”,正是遍布在万亩沙漠中的“魔法格子”,让建设者们能够种下春天的种子。
第二步:让种子长起来
当草方格在沙海中织就金色防护网,建设者们种下“春天”的号角才刚刚吹响,想要在气候极度干旱缺水的荒漠中让种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还需要闯过一道道难关:选苗现场像场严苛的阅兵式,草种主根必须粗于0.4厘米,根系长度需在25厘米以上,建设者们会一株株检查确保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在草种的选用和调运过程中,每批播种苗都有自己的“两证一签”,长途运输时也会用苫布覆盖避免根系风吹日晒,并适时进行喷水保湿,只有“体格达标”才能获得奔赴沙海的“入场券”。栽种时则更要精细操作,栽植时要两人一组,一人扶苗、一人覆土,分层覆土时要把湿润土壤填入根际,当回填到1/3时用脚踏实,一次回填至1/2时将苗木轻轻上提,再踩实围堰,立即浇水并覆细沙保墒。在巴丹吉林沙漠的陡坡地块,中交一公局一公司的建设者们就在烈日炙烤的沙丘上,弯着腰、低着头,一棵一棵栽下,等待茁壮成长的幼苗,而在他们的身后黄沙被阻隔,绿洲正成型。
第三步:用守护让荒芜长出希望
当最后一个草方格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被压实,横亘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之间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终于合龙,彻底锁住了三大沙漠“握手”之势。但“合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守护春天,比种下春天更难!草方格的完整性、苗木的存活状态、沙丘的移动轨迹等数据源源不断地通过无人机及人工巡查反馈回阿拉善西荒二期的项目部,建设者们会走遍251.55万亩沙漠实时查看生长进度判断存活情况,及时修护补种。这片被细心呵护的绿色也成为滋养当地农牧民生活的源泉,阿拉善西荒二期项目团队将防沙治沙、特色产业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重点支持戍边富民工作,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带动4000余名农牧民参与建设,人均增收3.2万元。那些曾经的荒芜之地已然有着春天的颜色,林草锁边带的合龙、苗木的蓬勃生长,筑起的不仅是一道生态屏障,更是中交人与沙漠抗争、守护家园的见证。(程功卢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