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新录用公务员队伍“经验不足、能力短板、成长缓慢”等难题,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镇做实做细“导师帮带制”,通过“精准结对、靶向施教、实战练兵”,将“经验优势”转化为队伍建设的“成长优势”,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强劲活力。
建机制、定标准,让帮带“有章法”。镇党委坚持“务实为先、精准匹配”原则,构建“1+N”帮带体系,确保制度落地见效。一是精准遴选导师队伍。从镇领导班子、机关中层干部中,筛选出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6名干部担任导师,涵盖党建、经发、民政等领域。二是科学匹配帮带对象。以“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为导向,通过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人一档”帮带台账,制定“季度有目标、月度有计划、每周有任务”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三是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将“帮带成效”与平时、年度公务员考核相挂钩,实行“月跟踪、季评估、年总结”,通过“听汇报、查台账、看实绩、访群众”等方式,动态掌握帮带进展,杜绝“重形式、轻实效”现象。
创方法、强实效,让成长“看得见”。打破“单向灌输”传统模式,创新“三带三促”帮带法,推动帮带从“理论说教”向“实战赋能”转变。一是“一线带教促能力提升”。围绕矛盾调解、政策宣讲、项目推进等核心工作,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群众家中。结合实际场景导师“边做边讲”,从沟通技巧、政策解读要点到问题处置流程,逐环节示范指导;帮带对象“边学边练”,在实战中尝试独立对接群众、处理问题,导师实时纠错补位。二是“跨域结对促资源整合”。带领新公务员深入“实践基地”开展跨域实践,跟随导师到先进社区学习村级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到便民服务中心参与“一站式”业务办理,到项目建设工地协调解决推进堵点。三是“案例复盘促经验转化”。选取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还原事件场景、分析主要问题,将隐性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方法。聚焦“小区停车纠纷调解”“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发挥等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出“三步沟通法”等3项实用方法。
三、见成效、显活力,让帮带“结硕果”。通过导师帮带制的深入推进,全镇新录用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持续增强。一是干部成长“加速度”。不仅制定“个性化成长清单”,采用“跟班学习+实战练兵”的模式,从协助整理村级档案、参与小型会议记录,逐步过渡到独立撰写工作方案、牵头协调具体事务让年轻干部全程参与重点工作,“上手慢、不敢干”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基层治理“提质效”。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核心目标,建立民情走访—问题收集—分类处置—跟踪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每月“敲门入户”走访,累计收集并解决住房安全、基础设施维护等各类诉求20余条。三是乡村振兴“添动力”。以“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传”为双抓手,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通过导师示范、年轻干部引导,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庭院美化,组成“流动宣讲队”,结合生产生活场景创新宣传形式,开展“惠农政策小课堂”,讲解医保缴费等政策,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场。
下一步,撮镇镇将持续优化导师帮带制,进一步拓展帮带领域、创新帮带方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供稿人: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镇人民政府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