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初心照亮晋绥边区振兴路
8月21日至22日,“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一行抵达本次山西之行的最后一站——兴县。这座镌刻着晋绥革命根据地光辉历史的红色县城,在初秋的清风中迎来了延续十一年的公益约定。我们随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团队踏足这片英雄的土地,见证“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的公益理念如何在晋绥精神的发源地生根结果,为老区振兴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家访路上:在晋绥旧址听见两代人的期盼
8月21日下午,在受助学生小白家的土窑洞里,墙上悬挂很多奖状格外醒目——那是小白在晋绥革命根据地茁壮成长的珍贵见证。“爷爷总说,当年在兴县打仗,就是盼着孩子们能安安稳稳念书。”小白的话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深有感触:“兴县是晋绥边区首府,是‘吕梁精神’的诞生地。我们在这里‘送孩子上学’,就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十年公益路,兴县始终是基金会的重点关注地。
助学现场:用红色基因锚定青春航向
8月22日上午,“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兴县站捐助仪式庄重举行。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吕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任磊,兴县县委书记、政府县长梁文壮,基金会副理事长马小鸣,基金会理事田小明、高玉堂,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贾立进、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三虎、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副书记闫洁等出席捐助仪式。兴县县委副书记孟建安,兴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贺建强,副县长张超参加相关活动。
林炎志表示,希望每一位受资助的同学都能厚植乡土情怀,把对家乡的热爱深深根植于心,好好学习提升自我,将社会各界的真心关爱转化为立志成才、感恩社会的强大动力,未来更能带着这份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用青春热忱与责任担当回报社会的滋养与馈赠。同时,勉励大家始终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不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干事创业的动力,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段晓飞介绍了此次“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活动情况。他表示,“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的设立与持续实施,不仅承载着对老区学子改变命运、建设家乡的殷切期望,更彰显着革命精神代代传的责任担当。希望各位学子要志存高远、勤学善思、崇德向善,做信念坚定的实干者,本领过硬的奋斗者,始终心怀感恩、,以所学所能积极回馈社会。
梁文壮代表兴县四大班子和全县30万干部群众对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长期以来对兴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基金会连续十年来兴县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累计资助953名兴县学子圆梦大学,这份对兴县的深情厚谊和务实的惠民举措,老区人民始终感念于心、传颂于行!希望各位学子在新的学途中,立志拼搏、砥砺奋进,以赤子之心回报家乡的殷切期盼,在建设桑梓、报效祖国的壮阔征程中接续公益事业、贡献青春才智!希望基金会、社会各界和各位家长继续关心支持兴县教育,助力兴县教育事业再谱新篇。
受助学生代表白昀瑾在发言中表示,在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道路上,晋绥情阳光助学项目是温暖的一束光。这份帮助,承载的是对青年成长的重视,是对教育力量的信任,更是“晋绥情”中那份代代相传的责任与担当。这份支持不是简单的馈赠,而是一份期待——期待我们能在大学里继续精进,期待我们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期待这份善意能在我们身上延续。我会带着这份“晋绥情”的温度,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以更踏实的态度锤炼本领。无论是将来投身专业领域,还是参与公益事业,我们都会把这份责任扛在肩上,让这份爱心传递得更远。
十年回望:从晋绥首府辐射老区振兴路
22日下午,即将启程赴太原南站返京前,段晓飞副理事长表示,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在兴县收官此次助学之旅,意义特殊。十一年来,从“接烈士回家”守护精神根脉,到“送孩子上学”培育发展动能,我们始终坚信,红色基因是老区最宝贵的财富,而教育是激活这份财富的钥匙。
返程途中,车窗外的吕梁山绿意盎然。此次兴县之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十年坚守,不仅是一场爱心接力,更是一场对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让先烈们奋斗过的土地上,既有红色记忆的传承,也有绿色发展的生机,更有青春力量的奔涌。希望这份跨越时空的“晋绥情”,让更多人看见公益如何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让老区的明天更加美好。(刘景,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