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走进山西隰县

来源: 编辑:李哲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8 17:19:56
摘要:

初秋时节,晋绥革命老区山西隰县瓜果飘香,绿意盎然。8月19日至20日,“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一行循着红色足迹,走进这座被誉为“中国梨乡”的小城。作为聚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媒体平台,我们随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团队深入这片红色与绿色交织的土地,不仅见证了“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公益理念的生动实践,更看到了红色基因如何为梨乡的绿色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让革命老区在教育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双轮驱动下焕发新的生机。

午后的约定:让梨乡学子接住梦想的接力棒

8月19日下午,隰县文化活动中心内座无虚席,暖意融融。“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隰县站捐助仪式在此准时举行,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岳普煜、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凤奎、临汾市政协副主席、隰县县委书记李俊平,临汾市教育局局长牛福生,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等出席仪式,与100名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受助学生及家长代表共同见证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暖。

仪式现场,当段晓飞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将标有5000元助学金的牌子逐一递到受助学生手中时,他的话语里满是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与对学子的期许:“隰县是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80多年前,八路军战士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用生命守护家园;80多年后,我们带着‘送孩子上学’的初心来到这里,就是要让先烈们当年期盼的‘教育兴邦’在梨乡沃土上开花结果。这些助学金不仅是一份物质支持,更是一份红色嘱托——希望孩子们记住,你们脚下的土地曾浸润着先烈的热血,未来要用知识回报这片土地,让老区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数据是公益初心最有力的佐证。截至2025年,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已连续多年深耕山西革命老区,在13个县累计投入2112万元善款,资助4224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此次隰县之行,基金会精准筛选出100名低收入家庭学生作为资助对象,他们中既有世代种植玉露香梨的农户子女,也有因家人患病、缺乏劳动力而陷入困境的学子,这份资助如同及时雨,为他们的求学之路驱散了阴霾。

“孩子考上大学那天,我又喜又愁,学费和生活费像块大石头压在心里。现在好了,有了基金会的帮助,娃终于能安心去报到了!”受助学生小秦的父亲握着段晓飞的手,眼眶泛红,语气里满是感激。小秦则在发言中坚定地说:“我报考了经济学专业,就是想毕业后回隰县,帮家乡把玉露香梨产业做得更好,不辜负大家的帮助。”

临汾市教育局局长牛福生在仪式上结合教育与生态发展的关联,阐述了对此次助学活动的看法。他指出:“隰县作为‘中国梨乡’,生态优势显著,而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更在于为老区培育了懂生态、爱家乡的本土人才。近年来,临汾市教育局始终将‘红色教育+生态教育’融入育人体系,此次基金会的资助,为我们这一理念的落地提供了重要助力。未来,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基金会的联动,将隰县玉露香梨种植、生态保护等本土案例纳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厚植家乡情怀,未来成为老区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临汾市政协副主席、隰县县委书记李俊平则从县域发展的角度,对公益活动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隰县的发展,一靠红色基因的精神引领,二靠绿色生态的产业支撑,而这两者的结合,离不开教育的赋能。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多年来始终心系隰县老区,连续多年送来助学金,帮助一批又一批梨乡学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更有不少受助学子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玉露香梨产业、生态保护等领域,为隰县的绿色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作为县委书记,我深感这份公益情的珍贵——它不仅解了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更契合了隰县‘红色铸魂、绿色富民’的发展思路。

家访途中:从红色记忆里汲取前行力量

基金会一行与市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隰县城南乡的受助学生小秦家中家访,贴满奖状的墙壁和大学录取通知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段晓飞向我们介绍:“很多人以为助学只是送钱送物,其实对我们来说,‘传递红色基因’和‘资助学业’同样重要。隰县的每一户受访家庭,几乎都能说出一段与晋绥革命相关的故事——有的是祖辈参军作战,有的是父辈参与过支前运动。这些红色记忆是老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通过家访时的交流、赠送红色书籍等方式,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该向哪里去,让红色基因在他们心里扎下根,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记得为老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梨乡的启示:红色赋能让绿色发展更有底气

段晓飞在隰县调研时感慨道:“我们当年资助学生时就有一个想法——老区的绿色资源很丰富,但要把资源变成财富,离不开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所以我们在资助过程中,特别鼓励学生选择农业、生态、电商等与老区发展相关的专业。现在看来,这个方向是对的——越来越多的受助学子回到家乡,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态产业发展中,让隰县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这就是‘送孩子上学’的深层意义:我们资助的不仅是一个学生,更是老区绿色发展的未来。”

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岳普煜对这种“红色+绿色”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认可。他说:“晋绥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金会十年坚守助学公益,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份初心。从‘接烈士回家’守护红色根脉,到‘送孩子上学’培育绿色希望,这种传承让革命老区的发展更有后劲。隰县的实践证明,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它能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精神动力;教育资助也不是一次性的,它能为老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能。

未来,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红色暖流持续浸润老区沃土,让更多梨乡学子成为家乡生态振兴的践行者。”车行渐远,隰县的梨乡风光仍在脑海中回荡:漫山遍野的梨树林郁郁葱葱,红色革命遗迹静静矗立,返乡学子忙碌的身影充满活力……

此次“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隰县之行,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次爱心传递的记录,更是一场对“红色赋能绿色发展”的深度观察。作为聚焦生态中国建设的媒体,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老区的振兴,既需要守护好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也需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更需要通过教育培育本土人才,让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相信在“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的公益初心指引下,在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的同频共振中,隰县这座“中国梨乡”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晋绥大地上也将绽放出更多希望之花。(刘景,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