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在晋绥革命老区山西石楼温情启幕。活动由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共石楼县委、石楼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石楼县委统战部与县工商联承办,旨在为当地低收入家庭大学新生纾困解难,助其顺利开启求学之路。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副理事长马小鸣,吕梁军分区司令周世轩,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贾立进,石楼县委书记杜侯平出席活动,石楼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张鹏耀主持仪式,县领导薛泽兵、呼文军、徐春光一同参加。
九载助学显担当:440万元捐资托起851名学子大学梦
当日上午10时,基金会一行抵达石楼后即刻投入活动。仪式现场,助学金被逐一递到受助学生手中,基金会工作人员还与学子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求学故事与未来期许。
“基金会始终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晋绥精神、帮扶济困、捐资助学’为宗旨,此次而来,就是要为石楼的寒门学子送去实实在在的支持,让他们在逐梦路上不孤单。”段晓飞在活动中表示。
杜侯平代表石楼县四大班子及12万干部群众,向基金会与爱心企业家致以诚挚谢意。他介绍,今年是基金会连续帮扶石楼的第9个年头,9年间,基金会累计捐资440万元,帮助851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此次更是为100名新录取大学生送来资助,这份深情厚谊让全县人民铭记于心。这份帮扶的背后,是石楼县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近年来,石楼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累计投入1.68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拿出1500万元提升教师待遇,拨付600万元优化课后服务,全方位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25年高考,石楼县860名考生中,本科达线603人(达线率70.1%)、特控线达线157人(达线率18.3%),600分以上考生达14人,用亮眼成绩交出了“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的过硬答卷。
家访暖人心:赤子情牵桑梓,学子立志反哺
活动期间,基金会工作人员与石楼县领导一同走进受助学生家中,将关怀从仪式延伸到生活细节。在受助学生曹雨欣家,一行人详细询问了其家庭状况与学习规划。得知曹雨欣已被北京化工大学录取,且对未来学业有清晰目标时,大家纷纷鼓励她:“要永葆赤子之心,常怀桑梓之情,学成后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反哺家乡。”
“感谢基金会的帮助,这份助学金不仅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更像秋日里的暖阳,让我有了走出大山、追逐梦想的底气。”受助学生刘子怡的话语里满是感动。她来自普通家庭,父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父亲因患高血压还需长期服药,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此次资助为她的求学路扫清了不少障碍。
传承红色基因:十年公益路,4824名学子受益
作为晋绥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楼这片土地见证了红军东征的壮举,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也承载着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的公益初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晋绥情·阳光助学’走进石楼的第9年。”段晓飞指出,石楼县委县政府“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的理念,为公益行动提供了扎根生长的沃土;而基金会坚持十年如一日,一边助力烈士遗骸归乡,一边帮扶贫困学子求学,每一项行动都饱含着对红色热土的赤子之心。
截至目前,“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已覆盖吕梁、临汾、忻州3市14个县,累计帮助4824名老区学子圆梦大学。未来,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将继续加大对石楼等晋绥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在为更多贫困学生送去希望的同时,持续传承晋绥精神、弘扬吕梁精神,为老区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注入更多力量。(刘景,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