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19日,“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一行怀揣着对革命老区的深切关怀与助力教育振兴的坚定信念,走进山西蒲县。这片曾浸润无数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土地,此刻因公益的暖流而更显温暖。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秉持“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的公益初心,十余年来始终坚守,在此次活动中继续续写着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教育事业的动人篇章,我们有幸见证这份跨越时光的坚守与担当,感受红色土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
家访路上,触摸老区最真实的期盼
8月18日下午,刚在洪洞县圆满完成助学活动的基金会一行,顾不得片刻休整,便马不停蹄地奔赴蒲县。车辆行驶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两侧是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林木,清新的空气里仿佛都带着老区特有的生机与厚重。蒲县作为晋绥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绿色生态与深刻的红色记忆在此交织共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一路向同行人员深情讲述着蒲县的革命历史:“这里曾是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区域,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长眠于此。我们今天开展助学活动,就是要让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上,孩子们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能有更光明的未来,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随后的家访环节,基金会一行走进了蒲县黑龙关镇的一户困难家庭。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小席,正面临着家庭的重重困境——父亲因长期在潮湿的工作环境中劳作,身体落下了病根,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母亲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家用,家庭经济压力巨大。即便生活艰难,小席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凭借自身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当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一行将精心准备的慰问品送到小席家中,又详细询问了她的入学准备情况和未来规划时,这个平日里腼腆内向的少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红了眼眶,声音略带哽咽却无比坚定地说:“谢谢爷爷,谢谢基金会的叔叔阿姨们!我一定会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将来毕业后一定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蒲县,不辜负大家的帮助和期望。” 这样感人的场景,在基金会十一年的公益历程中不断重演。
截至目前,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已在山西13个县(市、区)精准资助4224名寒门学子,累计投入2112万元善款,为这些怀揣梦想的孩子搭建起了通往知识殿堂、实现人生理想的桥梁,让无数家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烈士陵园前,红色基因与助学初心共鸣
8月19日上午,晨曦微露,蒲县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园内苍松翠柏傲然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基金会一行与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岳普煜、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凤奎、临汾市教育局局长牛福生、蒲县县委书记杨晓舟等领导,以及当地干部群众代表一同来到纪念碑前,共同参加缅怀革命先烈仪式。
仪式上,岳普煜会长、薛凤奎副主任、牛福生局长、杨晓舟书记与基金会段晓飞秘书长一同上前,仔细整理花篮缎带,向革命先烈深深鞠躬,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全体人员肃立默哀,空气中弥漫着崇敬与哀思,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心中重温着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事迹。
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岳普煜在现场感慨道:“晋绥边区的军民曾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晋绥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开展‘接烈士回家’行动,是为了让那些长眠他乡的先烈魂归故土,铭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而‘送孩子上学’的助学活动,是要让先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让老区的孩子们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成长为有用之才,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凤奎指出,“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不仅是一项温暖的民生工程,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晋绥精神是临汾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基金会始终坚守公益初心,在助力老区教育振兴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临汾市教育局局长牛福生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老区教育的发展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助学活动,为临汾老区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缓解了部分困难家庭学生的求学压力,也为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支撑。市教育局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基金会的合作,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让更多老区孩子在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中茁壮成长,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蒲县县委书记杨晓舟则结合蒲县实际情况,表达了对公益活动的感谢与期待。他表示:“蒲县作为晋绥革命老区,始终牢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多年来,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始终心系蒲县,用‘送孩子上学’的实际行动,帮助我县众多寒门学子圆了求学梦,这份深情厚谊让我们深受感动。县委、县政府将深入挖掘蒲县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红色教育品牌,让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以受助为动力、以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为蒲县高质量发展、为老区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十年坚守,让红色力量赋能绿色发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在老区深耕公益事业的第十一年。十一年来,基金会始终坚守初心,从“接烈士回家”的寻亲、安葬行动,帮助散落各地的革命烈士魂归故土、落叶归根,到“送孩子上学”的精准资助,为寒门学子点亮求学之路,每一项工作都与红色基因的传承、乡村振兴的需求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益使命。
正如段晓飞副理事长所说:“老区的绿色发展需要坚实的人才支撑,我们资助的不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老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让老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为老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才能让先烈们守护的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在蒲县的两天时间里,我们深切感受到这种“红色+绿色”的公益理念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据基金会统计,在蒲县受助学生中,近三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主动选择了农业种植、生态保护、乡村规划、基层医疗等与老区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他们中有人希望学成后回家乡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有人立志投身生态保护事业,守护蒲县的绿水青山;还有人计划成为一名基层医生,为老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这些朴素而坚定的理想,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的生动体现。
不仅如此,基金会还积极联合蒲县县委、县政府,利用“输血+造血”的公益模式,既解决了困难学生的求学难题,又为老区培养了本土人才,为蒲县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正是晋绥公益事业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
离开蒲县时,车窗外的梯田层层叠叠,绿意盎然,阳光洒在田垄上,仿佛为这片红色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此次“2025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蒲县之行虽已告一段落,但“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的公益初心仍在延续。接下来,基金会一行将继续前往隰县、石楼县等晋绥革命老区,把这份温暖与希望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刘景,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