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陕西汉中:一江清水映初心 “幸福园”中见变迁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01 12:00:52
摘要: 站在天汉湿地公园的栈道上望去,远处飞鸟翩跹,近处芦苇摇曳,三三两两的市民沿步道漫步闲谈,孩童在步道上追逐嬉戏——这幅人水相亲、城水共融的画卷,正是汉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陕西的生动写照。编者按:为展现“两山”理念20年来在陕西的生动实践和盈枝硕果,8月18日至28日,由省生态环境厅指导、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美丽陕西我先行”——美丽陕西建设调研采访活动启动。”“幸福园”里,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汉湿地公园不仅是生态地标,更是民生乐园。

编者按:为展现“两山”理念20年来在陕西的生动实践和盈枝硕果,8月18日至28日,由省生态环境厅指导、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美丽陕西我先行”——美丽陕西建设调研采访活动启动。此次调研采访活动是2025年初《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后,首次集中聚焦陕西生态治理与绿色转型的调研采访。活动贯穿陕北、关中、陕南,见证陕西生态之变,共话美丽陕西建设。

八月的汉中,碧空如洗,汉水澄澈。站在天汉湿地公园的栈道上望去,远处飞鸟翩跹,近处芦苇摇曳,三三两两的市民沿步道漫步闲谈,孩童在步道上追逐嬉戏——这幅人水相亲、城水共融的画卷,正是汉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陕西的生动写照。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汉湿地公园考察时,称赞这里是市民“幸福园”。两年过去,2025年8月27日“美丽陕西我先行”调研采访团重走此地,近距离触摸一江两岸的生态脉动,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汉中实践。

柔性治水,守住一江清流

天汉湿地公园并非天生丽质。多年来,天汉湿地公园治水理念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转变、治水方式由硬质防护向柔性防护、生态修复转变,现场可以看到,公园内不见生硬的水泥驳岸,取而代之的是特意保留的汉江原始岸线、郁郁葱葱的219座生态岛屿,以及蜿蜒穿行其间的景观栈道,处处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公园里正在拍摄鸟类的摄影爱好者刘先生,兴奋地向大家展示刚抓拍到的野鸭戏水画面:“这几年环境真的越变越好,能拍到的鸟的种类明显多了,冬天还能拍到红嘴鸥。”

据天汉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内观测记录到的鸟类已超过90种,包括朱鹮、鹈鹕、红嘴鸥、鸬鹚等,且种类还在不断增加;同时公园内分布有314种植物和30多种鱼类。”

“幸福园”里,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汉湿地公园不仅是生态地标,更是民生乐园。园区内,16公里休闲步道、6.2公里景观栈道、132万平方米生态湿地、7处大型广场依次展开,40辆智能观光车缓慢穿行,145.6万平方米绿地如巨大绿毯般铺展江岸。新添的风雨亭、防雨棚、导览牌、照明灯具等设施随处可见,网格化精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成绩单,而是市民可感可知的生态景象。正在亭中休息的孔女士笑着说:“我几乎每天下班都要来走走,看看水、吹吹风,心里特别舒畅。”

这份可触可感的幸福感,其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汉中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全年水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优良水体占比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汉江汉中段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我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庄严承诺,也让市民‘幸福园’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汉中市汉台区相关负责人说。

这座公园所带来的远不止于市民日常的休闲与惬意,它已成为生态文明传播的“窗口”——梅花盛放、鱼类洄游、红嘴鸥越冬等场景多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水域内开展的“心随帆动·相约汉中”帆船展示、中国桨板超级联赛、汉江水上游览体验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探索着汉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生动实践,一江清水正在激活整座城市的活力。

2025年,汉中仍在持续发力:推进建制镇污水设施“消空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强化涉重金属企业风险管控,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每一步,都是为了守护这一泓北上的清水,擦亮“幸福园”的民生底色。

黄昏时分,夕阳洒在江面上,碎金浮动,远山凝黛,飞鸟成群归巢,蝉鸣阵阵,水天一色中仿佛能听见自然低语——这一切,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最美的风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好的发展,是绿水青山下的永续前行。如何建设美丽陕西?汉中正在用一江清流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