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立足“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禀赋,以绿水青山为笔、创新实践为墨,推出“林业碳汇 +”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赛道上探索新路径、书写新答卷,为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了鲜活的“永新力量”。
厚植生态家底,破解“护绿”与“富民”两难题
地处赣鄱西部的永新县,坐拥 70.8%的森林覆盖率,层峦叠嶂的绿意不仅是守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更是当地最珍贵的“生态家底”。然而,长期以来,“守着青山难致富”的困境却如一道难题:传统林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林农“靠山吃山”的愿望与生态保护的要求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亟待弥合的鸿沟。
为打破这一僵局,永新县以“攥指成拳”的思路整合分散林地,将碎片化的“绿色资产”转化为规模化的“碳汇项目”。这一举措,不仅让沉睡的森林资源焕发新生,更在“护生态”与“促增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生态价值的转化开辟了全新赛道。
创新“碳汇 +”路径,奏响“生态”“经济”“民生”三重奏
永新县的“林业碳汇 +”模式,并非简单的“碳汇交易”,而是一套融合生态、经济、民生的“组合拳”,每一拳都击中发展痛点,奏响三方共赢的和谐乐章。
——以“碳汇收益”反哺民生,让“守绿”者得“金”。通过碳汇交易获得的收益,直接反哺参与林地管护的林农,昔日“默默无闻”的护林人,如今不仅能守护绿水青山,更能拿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守绿换金”从口号变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以“林下经济”延伸链条,让“一绿”变“多金”。在碳汇林建设的基础上,永新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等产业,让每一寸林地都实现“立体增收”。郁郁葱葱的树林下,中药材郁郁葱葱,不仅巩固了碳汇效果,更让“固碳”与“增收”并行不悖,实现了“一棵树挣两份钱”的增值效应。
——以“智慧监测”守护成果,让“碳汇”管理更精准。无人机空中“巡查”、物联网地面“监测”,一套“天地”一体化的智慧监测系统,让碳汇的计量、管护、核查全程透明化、精准化,既确保了碳汇数据的真实性,也为项目的长期发展筑牢了“科技屏障”。
成效落地生根,绘就生态富民的“幸福图景”
如今,“林业碳汇 +”模式在永新县落地生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如同三朵并蒂莲,在这片绿色土地上竞相绽放。
生态效益上,适生树种的广泛种植让山林更快郁闭成林,不仅增强了森林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更成为了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昔日的绿水青山,如今更是生机盎然的“生态宝库”。
经济效益上,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让林农的腰包越来越鼓:预计每亩林地每年可新增收益 500-800元,1200户林农因此受益,平均每户每年增收 0.3万元。曾经“靠天吃饭”的林农,如今靠着“绿色产业”,一步步走上了“生态致富路”。
社会效益上,“林业碳汇”的概念不再是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项目的推进,“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政府到企业,从林农到市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一股“人人爱绿、人人护绿、人人享绿”的新风尚正在永新县悄然形成。
“‘林业碳汇 +’模式,是永新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永新县林业碳汇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这一模式,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交出更亮眼的‘永新答卷’。”
未来的永新县,将继续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在“林业碳汇 +”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经济红利、民生红利,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供稿人: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两山资源控股有限公司 匡君,颜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