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中石化胜利塔里木钻井公司迎来两名大学生,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这两位“萌新”分别来自陕西和重庆的农村,凭借刻苦钻研考入高等学府,毕业时毅然选择塔里木公司,奔赴西部戈壁大漠这片充满挑战的热土。这份选择,表面着他们扎根西部、在沙海放飞梦想的决心——他们坚信,西部最艰苦的地方,恰恰是有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乐园”。
申鹏飞来自陕西农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何育霖来自重庆农村,毕业于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他们怀揣憧憬来到公司后,经过短暂的入厂培训,两人便奔赴沙漠腹地的井队。十几天的西部初体验,成了他们人生中滚烫的记忆。
初到井队,沙漠的壮阔与严酷的环境给了他们下马威。申鹏飞记得,第一次跟着师傅巡检设备,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况和陌生的设备,感到无所适从。但当他看到老员工们顶着风沙一丝不苟地操作,听着他们讲起十几年如一日精细打井的故事,心里豁然开朗:“这里的每寸沙粒都连着家国,每口井都演绎着一份责任和担当。”
何育霖则对沙漠印象深刻。当他第一次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傍晚时分,一个人爬到山丘上,抬头望见井架上的灯光时,心中感慨万千。他坚信自己最初的抉择,选择了就要勇毅前行,选择了就无怨无悔,井架上的灯光如同沙漠里的星星,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几天下来,他已能熟练配合队友完成基础操作,已渐渐适应了沙漠井队的工作节奏。
从黄土高坡到嘉陵江畔,再到塔里木戈壁沙漠,两位年轻人正用脚步丈量着初心。在这片辽阔的西部舞台上,他们的青春故事,才刚刚开篇。
以青春之我,逐梦戈壁沙海(申鹏飞)
在天山脚下艳红的一片倒影里,在轮台基地大院中的图片展中,我亲眼见证了胜利塔里木分公司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也无需我来见证;只是倏忽之间,我嗅到了那源远而醇新的美梦。如同“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所咏游子人日归乡之切,秋风中的黄沙里,亦藏着一代油城人的梦魂与热望。初遇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流火之季,那些温热的沙浪便向我低语:人生的意义,不止于见证这处“已有之梦”,更在于看透时间的莫比乌斯环——追寻“曾有之梦”与“将有之梦”。
和同事来到巴州的第一个晚上,我不禁为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石油传奇而着迷。作为最晚加入新疆会战的一批子弟,胜利工程人在这里创造了太多奇迹。三十五载间,累计创下24项全国第一,为国家贡献产值逾100亿元,多项钻井技术获评胜利工程公司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从前,他们是“六勘”石油人;如今,他们是出身胜利的油服先锋军。从库尔勒到轮台,从深井到超深井、斜井、水平井、丛式井,胜利工程人的光辉历程令人震撼。公司领导告诉我们,他们在这里已奋战20余年,许多从山东东营远道而来的“油城人”,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新的身份—胜利塔里木分公司的一名“兄弟”。
挺立在办公楼后的7000米钻井教学平台,承载着塔里木胜利钻井人的过往。在那里,负责培训我们的培新中心老师,为我们勾勒出钻井工程的变革历程。当年的人们还用着50型井架打钻,每逢大风,在架子上作业的工人师傅们就得忍受剧烈的晃动继续工作。春天,荒野的沙暴肆虐,他们遍体鳞伤;夏季,酷暑炙烤之下,他们挥汗如雨;冬日里,零下20多度的严寒,更让工人们浑身冻得生疼。胜利工程人既肩负着为国找油的责任与荣耀,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血泪与牺牲。曾经“一井三尸”的代价,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也不忍承受的。但正是这些“不堪”回首的过往,铸就连成胜利塔里木工程今日的铁血意志与铁军精神。
得知分配到顺北区块的那天晚上,我和同事激动万分。我为这十多天来在公司的所学所获而自豪。塔里木的兄弟大家庭不仅温暖人心,更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钻井工程人才,为祖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过去的血与泪,又仿佛真切看见胜利工程人的造梦之旅正迈向新的征程。站在胜利塔里木工程科技创新、智创融汇与人才机遇变革的起点,我难以忘怀公司对我们的关怀与培养,更不会辜负胜利工程人的奋斗梦想。我将牢牢把握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树牢安全为先的工作意识,在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塔里木、准噶尔的深地沙漠里,流淌着的不仅是一代油城人的旧梦,更是所有胜利工程人的未来之梦。传承的故事从这里延续,而这份伟大且艰苦卓绝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落幕。我身上流淌着故乡人的黄土血脉,心中却燃着一分承自油城人的沙海之梦。
从嘉陵江到大漠沙海的“油”之路(何育霖)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重庆。如今以新入职员工的身份,在东营参加完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的培训后,便跨越千里,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即将以钻井工程师的角色开启新征程。目前在公司进行岗前培训,至今不过一周时间,但这段从西南山城到东部油田再到西部绿洲的旅程,从抵达时的温暖开端,便成了一场满是感动的奇妙际遇,让我对这片承载能源梦想的土地,从陌生好奇渐渐生出了深厚的归属感。
从东营出发时,窗外还是黄河三角洲辽阔的湿地、成片的油田设施。随着行程推进,景色逐渐切换—窗外的景象从平原农田与油田,慢慢变成广袤的戈壁滩。正当我以为满眼尽是荒凉时,成片的绿洲突然闯入视野,“大漠绿洲”的神奇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飞机抵达库尔勒梨城机场时,公司组织科的领导亲自接机,还带我们新同事去品尝了当地的新疆特色美食。在库尔勒市培训期间,组织上对我们关怀备至,给我们准备了精美的礼物,让我们疲惫顿消,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到轮台县塔里木钻井公司的那天,正午的阳光格外明亮,正好映射出我此刻的心情。更让我意外的是,抵达公司时,组织科的领导早已在门口等候。组织科的工作人员笑着欢迎我们,说:“从东营过来辛苦啦,轮台虽然和东营风光不一样,但咱们都是搞能源的,到这儿就像到家一样!”随后,他带我们去食堂吃饭并安排住宿,还特意叮嘱:“小伙子刚到,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任何不习惯,一定要及时反馈,我一定竭尽全力帮你们解决。”领导的细致与关怀,像正午的阳光一样温暖,让我对这个新“家”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接下来的一周,培训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虽有东营的培训经历,但钻井作业专业知识、环境安全规范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等内容,都需要重新学习适应。培训中心的两位老师都是有着多年钻井经验的“老法师”,每天上课,我都会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两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渐渐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他们总在课间说:“慢慢来,不着急。”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不仅巩固了钻井作业流程,更越发觉得这份新工作充满挑战与意义。
培训间隙的交流,让我对未来的钻井工作充满向往。午休时,我常和同事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未来钻井平台的生活:清晨看戈壁滩第一缕阳光洒在井架上,傍晚伴着风沙声检查设备。虽然辛苦,但看到钻井液顺利循环、听到钻杆钻进地层的声响,所有付出都值得。虽然东营的生活工作环境更好,但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都是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做贡献。
生活上的小惊喜,也让我慢慢适应轮台的节奏。培训之余,我会和同事去县城集市。第一次尝新鲜的新疆水果,清甜的汁水比重庆的水果多了份西域果香;街角馕店刚出炉的馕散发着麦香,配着特色酸奶,真是美味——和我习惯的馒头包子截然不同,却同样温暖;晚上散步时,广场上各族群众跳着麦西来甫,欢快的音乐里,我虽跟不上节奏,却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一周的培训时光悄然过去,我对轮台的了解虽只是冰山一角,却已深深爱上这片土地。这里有壮美的胡杨、温柔的塔里木河,有热情的同事、关怀下属的领导,更有值得探索的能源宝藏。未来,我会秉持为祖国能源和公司发展做贡献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让我们一起为美好生活加油。(供稿人:胜利塔里木钻井公司邱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