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这是我今年第27次来云山,请大家跟随我的镜头领略云山秋色与瑶乡腊味……” 9月5日,洞口县“天天观察”自媒体博主付凌云的直播镜头再次对准大屋瑶族乡云山村的袅袅炊烟。镜头里,火塘上悬挂的腊肉色泽金黄、油光发亮,正接受着时光与烟火的淬炼。这场直播背后,是云山村党支部以“党建+电商”模式激活传统腊肉产业,带领村民蹚出的一条深山振兴路。
从“养在深闺”到“产业破题”
“以前腊肉再好,也只能在本地零星卖,交通不便、渠道闭塞,好东西‘飞’不出大山。”云山村80后村支书张磊站在自家厨房,望着火塘上的腊肉感慨。云山村地处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900米,昼夜温差大的生态优势造就了独特的腊肉风味,但长期以来,村民自养自熏的腊肉多为自给自足,产业价值难以释放。
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张磊带领村党支部班子多次考察调研,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电商平台。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前来收购腊肉的“天天观察”电商负责人付凌云相识。“云山腊肉品质好、有文化底蕴,缺的是标准化生产和销售渠道。”两人一拍即合,共同探索出“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代养+传统工艺熏制+电商平台销售”的产业化模式。
2024年,村集体牵头成立“山里红”家庭农场,建成集中烤房,组织脱贫户和村民按统一标准代养本地土猪,由“天天观察”提前下单预订。“从猪苗、饲料到熏制工艺,党支部全程监督,确保每块腊肉都是‘瑶乡味道’。”张磊说,党支部的全程参与让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
从“零星叫卖”到“产业链共赢”
“我现在是云山的‘荣誉村民’,更是党员,带大家增收是责任!”付凌云的电商团队不仅负责销售,更深度参与产业环节:提前预付定金解决农户资金难题,指导设计包装突出瑶族文化,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媒体推广让腊肉“云端出圈”。
三种合作模式让村民各展所长:1:有养殖经验的农户自主养殖熏制,电商保底收购:2:脱贫户等群体领养猪苗,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出栏后按高于市场价2元/斤收购;3:经验丰富的农户负责古法熏制,按熏制数量获得加工费。
监测户张映怀是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去年代养4头猪赚了7000元,今年养了6头,年底能过万!”他清理着猪栏,望着憨态可掬的土猪笑得合不拢嘴。返乡青年兰聪则算着“增收账”:“代养+代熏,去年多赚近2万元,比外出打工还踏实!”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云山村通过该模式销售腊肉、腊肠超50万元,带动40余户农户参与,户均增收超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破零倍增”。
从“等靠要”到“主动闯”
“以前闲时打牌,现在聊的是‘如何把腊肉熏得更香醇’;抛荒地种上了玉米红薯,边角地都成了‘猪饲料基地’。”张磊欣喜地发现,产业发展不仅鼓了村民腰包,更转变了村风民风。
面对成效,云山村并未止步。下一步,村里计划申请“云端腊肉”商标,设计融合瑶锦、铜鼓元素的包装,开发腊鱼、腊鸭等季节性产品,并扩大代养规模让更多村民参与。“目标是让‘云端腊肉’成为全国知名的瑶乡名片!”张磊信心满满。
“基层党组织找对路子,传统农产品就能借互联网东风香飘万里。”大屋瑶族乡党委书记许洪军表示,云山村的实践证明,只要党建引领、产业融合,深山里的“土疙瘩”也能变成“金疙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供稿单位:湖南省洞口县委宣传部谢定局、肖晓峰、刘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