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湖南绥宁:文明新风劲吹苗乡侗寨 精神文明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编辑:李哲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30 16:21:19
摘要:

在湖南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的村口,《大团侗寨款约》石碑上“不得打架斗殴……偷盗财物”的条文格外醒目。这部凝聚着村民智慧的村规民约,正是该县以精神文明建设激活乡村治理效能的生动缩影。作为第十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绥宁县近年来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厚植文明根基、凝聚巾帼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等多元举措,让文明新风劲吹苗乡侗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活水”。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乡风

“以前村里偶有邻里纠纷,现在大家遇事都爱翻《款约》讲道理。”大团村党支部书记指着石碑介绍。作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大团村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侗族“款文化”传统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形成了涵盖治安管理、环境卫生、婚丧嫁娶等20余项内容的行为准则。村民自治的“小宪法”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成为新风尚,全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连续三年达100%。

在绥宁,像大团村这样的文明村寨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全县235个村(社区)均建立“村规民约+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机制,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要求纳入制度化管理,推动移风易俗从“软倡导”变为“硬约束”。

文明实践“五个一”播撒新风尚

“张大妈,您家的垃圾分类做得真好,这是文明家庭积分卡!”在关峡苗族乡插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正向村民发放积分奖励。该县依托2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创新落实“五个一”举措,构建起“宣传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激励回馈”的闭环体系:

环境整治宣传:通过“院坝会+小喇叭+短视频”形式,开展“清洁家园”主题宣传3000余场次;

文明劝导队:组建由老党员、乡贤等组成的劝导队286支,劝阻不文明行为1.2万余次;

优秀文化创作:创编《劝孝歌》《移风易俗三句半》等文艺作品500余个,巡演覆盖群众10万余人;

村规制度完善: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将文明行为与集体分红、评先评优挂钩;

激励机制建立:设立“文明超市”235家,累计兑换物资价值超200万元。

同时,该县常态化开展“湖南好人”“绥宁榜样”评选,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刘朝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杨进良等典型人物,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巾帼力量“积分制”激活治理效能

“参加义务植树得5分,调解邻里纠纷得10分,攒够积分能换洗衣粉、食用油!”在唐家坊镇“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兑换现场,妇女们手持积分卡排队兑换物资。这一以妇女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平台,通过“服务—积分—奖励”模式,已吸引2000余名妇女注册成为志愿者,年均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关爱帮扶等活动120余场,655名妇女通过积分兑换获得奖励。

“以前农闲时大家爱打麻将,现在都抢着参加志愿服务。”唐家坊镇妇联主席介绍,“湘妹子能量家园”不仅让妇女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带动家庭形成“夫妻互敬、孝老爱亲”的文明家风,全镇家庭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0%。

红色沃土筑牢精神根基

“红军长征时在我们村住了3天,留下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寨市苗族侗族乡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向游客讲述着绥宁的红色记忆。该县深挖28处革命遗址资源,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故事会”等体验式教育项目,年均接待各族群众和游客15万人次。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红色讲堂”,邀请老战士、党史专家开展宣讲200余场;编印《绥宁红色故事集》进校园、进农村,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每次听红军故事,都能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河口苗族乡学生王梓涵在日记中写道。

环境蝶变绘就宜居图景

“村里修了污水管网,家门口就是小花园,住着比城里还舒服!”李熙桥镇湾头村村民李大爷笑着说。绥宁县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垃圾处理模式,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2万户,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860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

如今的绥宁乡村,青瓦木楼错落有致,硬化道路串联家家户户,文化广场上村民跳着苗侗歌舞,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宜居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约法三章”到文明实践,从巾帼建功到红色铸魂,绥宁县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奏响了民族团结、乡村善治、振兴发展的和谐乐章。如今,这座湘西南的苗侗边城正以文明为笔,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续写着新时代的“绥宁答卷”。(供稿人:湖南省绥宁县委宣传部兰绍华、黄开龙、兰峰)